最近,几位身处征信行业的朋友都有些焦虑,不管是接连曝光的几篇关于征信业监管的发言稿,还是各地有关部门对于征信机构的态度,都在释放出一些让他们不安的信号。
01
最近,几位身处征信行业的朋友都有些焦虑,不管是接连曝光的几篇关于征信业监管的发言稿,还是各地有关部门对于征信机构的态度,都在释放出一些让他们不安的信号。
距离2015年1月个人征信首批试点名单的公布,已经过去了27个月。这一举措曾被视为吹响了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开闸”的号角,但如今,包括参与试点的机构、市场上那些下注个人征信行业的公司无一不陷入漫长的等待。
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个人征信市场的大讨论就从未停止,但监管部门并未曾对试点机构和牌照有过明确的回应。直到4月21日,在京召开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和央行副行长陈雨露的发言,让大家了解到了监管部门对于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和行业的态度。
其中,对于8家试点机构为何迟迟没能通过验收、获得牌照,万存知也直接点出了它们的“三宗罪”:形成“数据孤岛”、信息误采误用以及主体治理结构不具独立性。
“这8家共性的问题列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8家每一家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的闭环,这样在客观上就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而且每一家的信息覆盖范围都受到限制,因为信息不广、不全面,这样带来产品的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我们征信是搞信息共享的,现在我们开业准备的情况是不利于信息共享的。
第二个原因,这8家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
第三个原因,这8家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情况下,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进行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
仅这三点就几乎推翻了现在8家试点机构的商业模式、股权结构、还有战略定位。一家试点征信机构的朋友感慨:“一夜回到解放前。”
02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万存知还提到了一些行业因素导致牌照发放的延迟,比如,“个人征信机构试点的起步正碰上互联网金融整顿,而后者现在仍未结束。”这也导致了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依附关联的个人征信业务受到影响。
这个原因的辐射面又更广了。个人征信市场的崛起与互联网金融,尤其是消费金融、个人信贷市场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联,毕竟个人贷款风险评估是个人征信在金融领域最核心的应用。
原本金融的核心能力就是风险定价,所以,不管是否冠以征信之名,那种通过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来把控风险,决定利率的能力都是各家金融机构、互金公司一直在锻造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事实上,个人征信市场的参与者远远不止获得试点的8家机构。一些数据公司、以及各个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风控部门其实都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尤其,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现在征信和数据公司的界限非常模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