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这一年:资本与狂欢齐飞,监管与挣扎并举

  • 来源:零壹财经
  • 发表于: 2017-12-27 16:04:55
  • 责任编辑: ningdi

2017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继续得以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增加、业务规模大涨,6家公司相继赴美上市;与此同时,行业问题凸显,例如,现金贷业务迎来短暂的“非理性繁荣”,在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合理需求的同时,带来较大的社会风险,并受到监管重拳出击;消费分期业务风险逐渐凸显,相较而言发展乏力。

消费金融这一年:资本与狂欢齐飞,监管与挣扎并举

2017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继续得以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增加、业务规模大涨,6家公司相继赴美上市;与此同时,行业问题凸显,例如,现金贷业务迎来短暂的“非理性繁荣”,在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合理需求的同时,带来较大的社会风险,并受到监管重拳出击;消费分期业务风险逐渐凸显,相较而言发展乏力。


整体来看,行业受到监管重击,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助贷”模式终结,此前建立起来的金融产业链条受到挑战;未来,行业亟需回归理性,稳健发展。 

以下,我们将从监管及政策方面、市场主体方面、业务及运营方面、资本市场方面、市场拓展方面等进行全面盘点与分析。 

1、行业拟申请设立9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批复开业,整体步骤放缓 

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请设立不如2016年活跃。行业拟申请设立9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批复开业,整体步骤放缓。主要原因在于按照银监会一地一家的设立原则,2016年已经基本饱和;除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外,消费金融公司在各地的分布基本呈现一地一家的特征;另外,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设立的门槛较高,诸多公司“退而求其次”申请网络小贷公司。 

回顾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多重点在业务运营、增资扩股等方面发力,早期的诸多消费金融公司已实现盈利。

2017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设立情况


2、消费金融公司梯队渐显,赢利成关键词 

2017年,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渐入佳境,一大体现是多家公司实现盈利。同时,梯队渐显,捷信、招联等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依靠股东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依靠创新发展等,获得快速发展,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与此同时,资金来源问题成为一大关键,2016年底至今,多有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扩股,主要目的是能够满足扩大业务规模及符合监管规定的要求。


 

3、网络小贷公司粗放新增,现金贷新规后戛然而止 

过去一年,伴随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行动,网络小贷公司成为热点,一时之间被市场广泛热捧,各地纷纷审批设立网络小贷公司,并以此开展业务。其中最甚的当属“现金贷”业务。 

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24日,全国至少有233家网络小贷公司注册开业,其中包括经营范围由传统小额贷款变更至网络小贷业务的公司。 

不过这一情况急转直下。2017年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设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随后银监会下发关于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及整治网络小贷公司的实施意见,除不能新增外,已有网络小贷公司的资质也将被重新审查。此后多家公司发布公告表示终止设立网络小贷公司。 

就当下来看,网络小贷这一金融资质的价值还有待市场考量。 

4、从风雨欲来到监管落定,“现金贷”市场回归理性 

自今年上半年起,现金贷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7年4月,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省市要开展“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直至2017年11月底至今,有关整顿现金贷业务的一系列文件密集下发,现金贷业务监管落定。据此,以高利、掠夺性、暴力催收等为特征的现金贷“非理性繁荣”终结;未来广泛意义的现金贷款市场将回归理性。

                                                                             

5、各地严查消费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2017年以来,部分地区和机构个人消费贷款,特别是不明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含信用卡透支,不包括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快速增长,其中部分金额大、期限长的消费贷款用途与消费属性不匹配,存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 

这种现象引起监管层注意,并促使其发文监管整治。防止房地产市场被过度炒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个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将是消费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贷业务入房市”相关监管文件(各地)



6、消费分期业务风险暴露,引发监管注意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前期阶段,依托各类消费场景的消费分期业务发展迅速,2017年下半年开始,风险开始暴露。集中体现在依靠中介展业所产生的操作风险、一定周期后累计的信用风险等、业务发展面临的竞争风险等,例如3C分期起家的佰仟金融战略收缩,开始大裁员;医美分期为主营业务的米么金服在东北裁员等等。消费分期业务已暴露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层注意。 

消费分期平台将迎来破局重整与洗牌浪潮。


7、消费信贷领域掀起上市浪潮 

2017年,金融科技公司掀起上市浪潮,前后共有6家公司赴美上市。成功上市对行业、对企业都有重要意义。 

对行业来讲,说明市场前景、商业模式、财务状况等受到资本市场认可;对企业来讲,上市意味着需要完整全面的披露信息,要接受监管部门、投资者、媒体等的监督,这将倒逼企业走向公开透明、合法合规,并促进行业整体的规范化治理;上市不仅会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值,也会带来品牌及口碑美誉,并对行业起到一定的典范作用。 

整体来看,我国新金融监管正在加紧,上市公司未来应当更加具备责任意识。



8、中国现金贷转战东南亚 

2017年以来,中国金融科技出海成为一个热点现象。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海外市场,如东南亚市场,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需求有待挖掘;同时经济向好,人口红利明显,工资水平相对低,居民消费需求逐渐增强等;诸多因素使得许多中国企业寻求以较低边际成本在新市场开拓业务;金融监管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监管制度灵活,利于出海企业外拓业务,如新加坡推行“监管沙盒”制度,将金融科技作为重点国家发展战略;印尼金融服务监管局于2017年1月签发监管文件,确定金融科技企业注册和持牌要求,金融监管局制定监管沙盒,在更多管理规定出台前采用相对灵活的监管方式等,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了条件。 

对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来说,主要是希望基于先发优势向海外发展,以求在蓝海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除去上述因素,国内11、12月下发的有关现金贷的新规极大压缩了诸多国内现金贷公司的生存空间,直接致使其寻求对外拓展业务,市场则多选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等。但这种选择还有待市场验证。

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出海情况



9、校园贷业务遵循一疏一堵监管思路,实则几近叫停 

关于校园贷业务,2017年,监管加码,开始重拳整治乱象,同时政策上支持正规金融机构(银行)再次进入校园借贷市场。就各地已有关于校园贷业务的政策或监管文件来看,核心是两个方向——一堵一疏,即各类非持牌机构提供业务更加困难,遭到监管或自律组织严厉叫停;正规金融机构,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被允许进入校园借贷市场。 

随着现金贷新规等落地,首付贷、校园贷再次被提及,也再次被严格限制,此前诸多网贷平台寻求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校园贷业务的情况被叫停,形势更加严峻。 

校园贷业务空间被极度压缩,实则已被强行停止。 

10、资产证券化规模大爆发,马太效应显现,现金贷新规后拐点将至 

自2015年下半年起,我国消费金融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各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拓展过程中,开始逐渐承受资金压力,资产证券化成为各主体破解资金困境的重要方式,这在2017年体现尤甚。 

据零壹智库统计,2005年—2016年,我国消费金融领域共发行67单ABS产品,发行规模为1286.85亿元,其中信贷ABS共13单,发行规模为472.38亿元;企业ABS共54单,发行规模为814.47亿。 

2017年以来,我国消费金融领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加速发展,据零壹智库统计,2017年1月1日——12月26日,以个人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共23单,发行规模1489.36亿;以个人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票据产品1单,规模15亿;以个人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所交易)共108单,发行总规模2598.24亿;此外,还包括在场外市场、机构间私募报价产品系统流通的55单、505.24亿规模的产品;另外,以信托受益权、小额贷款、保理融资等为基础资产的交易所产品,发行规模在百亿左右。 

整体来看,2017年消费信贷领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近5000亿,是2005年——2016年的近4倍。 

我国的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持牌类金融机构与非持牌金融公司发行人并存;2、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并存;3、非持牌类金融公司发行意愿强烈,数量迅猛发展,超过持牌类金融机构;4、动态资产池模式与静态资产池模式并存;循环型消费贷基础资产与非循环型消费贷基础资产并存。 

其中非持牌机构类机构发行中以行业头部平台,如蚂蚁金服旗下小贷公司、京东金融旗下小贷公司、百度金融旗下小贷公司、小米金融旗下小贷公司等为主,并呈现蚂蚁金服一家独大的情况。 

但在现金贷新规下,小贷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的规模受到限制,未来,这种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受阻,规模或出现下降拐点。 

11、金融基础设施——征信体系建设呼声空前高涨,信联问世 

互联网金融在经过十年的发展之后,再次回归到基石问题的考量上,即我国的征信体系仍然乏善可陈。因此,行业呼声高涨,呼吁完善制度,建立可共享的数据或征信体系。 

2017年12月14日,据媒体报道,“信联”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选出现任汇达资产托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焕启出任董事长,并暂时兼任总裁;“信联”将正式确定名称为“百行征信”,今年底将正式成立。 

尽管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助力行业发展还需期待信联。 


相关标签:
齐飞
监管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