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概念点火 移动支付双巨头大战连连

  • 来源:新快报(广州)
  • 发表于: 2017-08-09 14:05:38
  • 责任编辑: ningdi

在手机支付高速发展的今天,吃个饭,手机付;买衣服,手机付;看个病,手机付;叫个车,手机付……三四年前出门不多带点钱,心里很慌;现在出门能少带点钱就少带点,谁都嫌烦。这还不算,推动中国无现金社会飞速发展的两大推手,8月正“携手”,要让这团火烧得更旺——微信支付宣布,从8月1日开始,持续整个8月,微信都会投入巨额资金以鼓励金、代金券和现金红包等渠道推动支付;蚂蚁金服宣布,将从8月1日起的一周内,将提高支付宝支付的“奖励金”,奖励金最高可以达到4888元。

 

“无现金”概念点火 移动支付双巨头大战连连

制图/廖木兴

 

在手机支付高速发展的今天,吃个饭,手机付;买衣服,手机付;看个病,手机付;叫个车,手机付……三四年前出门不多带点钱,心里很慌;现在出门能少带点钱就少带点,谁都嫌烦。这还不算,推动中国无现金社会飞速发展的两大推手,8月正“携手”,要让这团火烧得更旺——微信支付宣布,从8月1日开始,持续整个8月,微信都会投入巨额资金以鼓励金、代金券和现金红包等渠道推动支付;蚂蚁金服宣布,将从8月1日起的一周内,将提高支付宝支付的“奖励金”,奖励金最高可以达到4888元。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

认可度高 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50倍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专题分析2017》,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35.33万亿元,是美国的50倍,在全球遥遥领先。该市场今年一季度交易规模为18.81万亿元,环比增长率为46.78%,预计到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74.93万亿元,较去年增长112.1%。

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除了给国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外,还在推动智慧行业和智慧城市的升级。以武汉为例,在2017年6月15日至7月14日一个月时间内的无现金城市试点中,电子公交卡会员增长70万;地铁支持支付宝线上购票后,单程取票量一个月内增加了38%;“收钱码”线上申请商户数量增长48%。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一个现实,用户对无现金社会的接受度很高。

中国移动支付的种种成就,让全球多国人民和媒体都忍不住对此开启“花式赞扬”。

“在中国,如今的生活简直方便得不可思议!一旦有了手机,就什么都能做,哪儿都能去,什么都能买。”在中国生活过的韩国人车东铉这样由衷地感叹道。来自美国的玛丽现在在北京做英语教师,她说学会使用移动支付就像“青少年时代第一次使用信用卡一样”。

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纽约时报》7月17日报道开篇直呼:带个手机,啥都能买啊!彭博社7月19日专题报道指出,中国为无现金化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和标准。南非24小时新闻服务eNCA 7月23日的文章就分析了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吸引力在于移动支付很方便;中国使用银行信用卡的历史比较短,这就让消费者更愿意接受新技术。

空间仍大 三四线城市将成无现金化重要战场

在微信、支付宝新一轮补贴大战开打之前,是这两家联手牢牢把持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超过93%的市场份额: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091亿,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腾讯金融为39.51%。

傲娇的苹果支付在7月18日至24日期间曾搞过一轮补贴促销,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估算,苹果此次线下补贴总额预计“多达”3000万元,最后也是反响寥寥。“苹果支付虽然针对国内市场首次启动补贴,但是效果甚微,包括其他的移动支付厂商现在做补贴的意义也并不大。”易观金融中心分析师王蓬博坦言。

虽然无现金化在一二线城市得到全面普及,但是在三四线城市,移动支付还有很大的开垦空间。根据企鹅智库发表的一份数据调查显示,尽管有92%的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作为自己线下消费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在三线及以下级别城市,占比则仍在50%左右。因此,在未来,三四线城市将会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推动无现金化重要的战场。

支付宝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我们的角度看,现在市场其实还在一个初期阶段,可能今天在北上广深杭这样的一二线城市,移动支付的覆盖度已经起来了,但还有大量的地方覆盖度并不高。我们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尽量在更多的地方,为用户付款提供多一种方式。”

战火升级 从争夺用户到瞄准商家价值

王蓬博认为,从微信、支付宝推出的补贴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双方已逐渐从单纯的抢夺用户和市场规模升级到瞄准商家价值,并试图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智慧生活的愿景。

移动支付一手是(用户端)便捷,一手是(商家端)效率。如果说在用户端,微信凭借社交优势,已经大幅缩窄了与支付宝的差距的话,它们在获得商家支持上与支付宝的差距仍然很大。微信的88无现金日始于2015年,迄今已经举办了两年。据微信支付总监黄丽透露,第一年举办的时候,只有8万线下商家参与,去年70万,今年参与的商家数字预计在百万以上。而支付宝的支持商家数量早已突破千万。

从去年中起,两家围绕商家服务的争夺骤转激烈。此前,蚂蚁金服“复活”了口碑,支付宝上线开放平台、推出春雨计划一二期,说要拿出10亿和1亿帮助开发者和商家;微信也通过微信支付悄然布局线下,在去年年末推出小程序,并在公开课上透露2016年共投入了3亿扶持服务商。到了今天,微信的行业解决方案又加入了小程序、社交广告、会员等能力,正不断帮助各行各业提升运行效率。

甚至乎,微信连对手最擅长的“造节”也学了过来,将每年8月8日定为“无现金日”,企图打造一个堪比“双11”的标志性线下商家拥抱移动支付的经典日子,逼得阿里巴巴紧急“助攻”,宣布将8月8日定为“88会员节”,不让对手在这一天专美。

对于近期社会上出现的“移动支付企业推广无现金社会是为了全面消灭现金”的说法,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天中国用户在支付上,确实选择方式更多了,这是好事。移动支付也只是多了个选择,而不是取代。需要指出的是,数字鸿沟这个问题,其实对于任何的科技发展,都是一样存在,不仅仅是针对移动支付。因此去拒绝科技进步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让更多人能够更顺利地使用移动支付。”

知识点

微信支付宝战术差异在哪里?

支付宝和微信在争抢支付大数据上寸土必争,但在数据价值输出的层面,双方存在一定的区别。

支付宝利用自身的能力输出数据价值,不仅将其提供给商家,也为自身开展更多的业务提供支持;在线下,支付宝与商家有直接的业务联系并打出开放牌,让商家基于支付大数据具备大数据营销、提供金融服务等能力。

支付宝还通过用户的消费大数据发展自己的业务,比如蚂蚁花呗和芝麻信用。根据用户以往的消费大数据,蚂蚁金服对其消费能力和信用情况形成准确的认知,藉此向用户提供一定额度的蚂蚁花呗分期付款服务,扩大自身的金融业务;此外,芝麻信用分的积累也是以用户的消费大数据为基准,如今,芝麻信用分已经渗透到了出行、租房、贷款等大量的场景。

 

微信支付则明言,只输出能力,不会直接参与提供服务。它们会将渠道沉淀的消费数据提供给第三方服务商,让他们为商家进行数据分析和利用。比如在香港,微信支付推出“支付+会员”解决方案,选择的是与本地第三方微信开发商和零售服务商钱方好近、威富通等合作,通过它们触及香港的各大品牌商家,实现数据变现。在业务层面,微信支付不仅对服务商进行获取、读取数据等业务的培训,还会相应地给予他们服务推广费、物料等补贴优惠。

两种路径,最终谁将胜出,也只能留待市场定分晓了。

(原标题:“无现金”概念点火 移动支付双巨头大战连连)

相关标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