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随着共享经济、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多种多样的租赁业态进入汽车消费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开始介入到汽车金融市场当中,推动汽车金融进一步服务实体产业。
2017年即将收官,汽车租赁市场方兴未艾。
过去一年,随着共享经济、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多种多样的租赁业态进入汽车消费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开始介入到汽车金融市场当中,推动汽车金融进一步服务实体产业。
汽车租赁市场向好
汽车金融正迎来快速发展期。罗兰贝格发布的《2017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6年年底,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为8000亿元左右,到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万亿元。
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主席刘同安表示,我国汽车租赁市场既是红海,也是蓝海。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以及经销商的积极加入,正推动汽车租赁市场加速扩容。
融资租赁的本质是以设备为载体的金融交易,以融物的形式达到融资的目的。从租赁物本身出发,汽车就是一种天然、良好的租赁资产。
近几年来,租赁业由追求数量、规模扩张走向了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寻找新兴市场,成为租赁公司业务创新的方向,而汽车租赁恰是国内租赁公司可以开拓的新领域。《报告》显示,在北美成熟市场,有近50%的消费者选择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拥有汽车,而2016年我国汽车融资租赁渗透率还不足3%,这既是汽车金融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也是开拓汽车租赁蓝海的潜在动力。
此外,由于消费金融兴起,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新购汽车及升级换代汽车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汽车销售模式主要有现金购买、汽车信贷、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相较于银行贷款等传统购车模式,汽车融资租赁在风险保障、合理节税、月供还贷等方面具有优势,可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受到国内租赁公司的青睐。
“汽车租赁是最好的标的之一。”光大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戴秋生坦言,从出租人的角度来看,汽车租赁资产很安全。此外,汽车租赁融资过程相对简易,形成租赁资产后拿到市场上做证券化融资,成本也较低,这也成为吸引租赁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的因素之一。
租赁公司细分布局
事实证明,广阔的汽车租赁市场也吸引了大量资本争相布局,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的机构共同发展。我国布局汽车租赁业务的市场主体目前有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
当前,我国各类租赁公司正加速渗透汽车金融市场,并展开相应细分业务。从股东背景看,市场主要参与者渐趋多样化,有厂商系、经销商系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也有银行系背景的租赁公司和第三方独立的融资租赁公司。从市场表现看,近几年在汽车租赁领域发展较快的主要为厂商系和经销商系背景的租赁公司,其依托在销售渠道、车辆维修、残值评估和二手车协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速度较快,并成为汽车厂商和经销商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业务布局方面,汽车租赁业务主要集中在轿车、卡车、公交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细分车型。从汽车产业链来看,租赁公司可以切入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既可以跟上游的汽车主机厂商合作,也可以跟中下游的汽车金融公司、经销商集团以及租车公司等新型交通出行新业态展开沟通,将业务触及消费者终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共享经济、新零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汽车租赁业务创新带来更多机遇。有租赁公司从业者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扩大了汽车租赁市场的规模,如互联网约车平台的兴起,使社会车辆和专业车辆需求增加,也助推市场经营模式走向公开化、有序化,如滴滴专车、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等平台,给租赁公司带来了一大批汽车租赁业务。
残值处理是关键
虽然汽车金融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但需要认识到,我国汽车租赁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汽车租赁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租赁公司谋求深层次发展,需要找好定位,做到专业、专注。面对大量资金和投资的涌入,既要保证资金充足稳定,具有创新和良好的前瞻和规划能力,做到成本可控,也要提升自身专业化能力,做好车辆残值管理。
戴秋生认为,残值管理是拓展汽车租赁业务的盈利点,也是从利差式收入向全产业链服务型收入转变的重要方向。不同于飞机、船舶等大型租赁资产相对成熟的残值管理体系,汽车租赁市场总体上仍是一个新兴市场,价值估值还有待完善。
实际上,二手车租赁是一块待深耕的业务“蓝海”。在北美成熟的汽车租赁市场,出租人需要管理租赁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二手车租赁市场活跃程度较高。据了解,美国2015年有近250万辆车从租赁合约中释放到二手车交易市场。
而国内二手车销售市场,由于缺少足够的二手车源,发展速度较慢。使用租赁工具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利用租赁让车辆加速折旧进入二手车市场,批量制造足够的二手车车源。租赁公司可以通过和整车企业合作,批量购买新车,并将减去残值的车辆以合理的价格分期租赁给消费者,整车企业保证2至3年以后以一定的残值回购,这样,车企可以获得稳定、车况有保障的二手车,也打消了消费者对车辆最终处置的顾虑,以此形成良好的产销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