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生态下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策略

  • 来源:中国消费金融网
  • 发表于: 2017-07-07 17:25:16
  • 责任编辑: zhoushan

一、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三大难题消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较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有限,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只有最具价值的客户才能享...

一、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三大难题

消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较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有限,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只有最具价值的客户才能享受到较为完善的银行服务。消费金融具有高频小额的特征,大量长尾客户因为信贷资源有限和风险较大等缘故,失去了享受消费金融服务的机会。在商业银行角度,这是聚焦优质客户的“撇脂效应”,而对于长尾客户,消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则被动降低。

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和客户消费贷款成本高企。长期以来,高企的融资成本加之自身较高的服务成本,导致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受到一定制约。消费金融也不例外,因为需要服务更多长尾客户,只能通过开发标准化产品降低服务成本,导致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因此,商业银行如不解决降低服务和融资成本的问题,发展消费金融就成为空中楼阁,更难以达到利用消费金融提质增效的目的。

消费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商业银行从对公业务拓展到零售业务,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首要解决的是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问题,否则即使有服务普惠金融的意愿,也往往力不从心。
 

二、基于“云+端+智能”的消费金融共享生态构建

 \ 

FinTech使得消费金融共享生态的构建成为可能。

经济决定金融,技术决定模式,共享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共享”的融合。FinTech的应用将促进共享经济和共享金融的实现,通过“云+端+智能”的共享架构,实现架构体系扁平化,实践共享思维,助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其中,“云+端”拓展了共享生态的广度,而人工智能拓展了共享生态的深度。

FinTech将在消费金融的各个环节得到应用。

首先,无线传感和客户端的发展使得客户接入端口的聚合成为可能。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使得共享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存储成为可能。最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得系统自动学习和迭代更新成为可能。

“端”是共享生态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消费金融的发起点。消费金融是典型的客户端发起的服务,因此对客户的竞争获取是发展消费金融的主要任务。共享经济思维下,与客户距离最近的“端”成为创新消费金融服务的发起点。获取消费金融客户最重要的是场景,在场景中获得并服务客户是商业银行需要着重考虑的方向。商业银行在客户“端”处所运用的FinTech技术要符合全面、快速、便捷和安全四个要求,给客户以最佳的体验。

一是通过接口的开放实现消费金融服务全覆盖。商业银行长期从事账户管理,缺乏消费金融应用场景,但拥有客户粘性优势。通过开放客户端接入的API接口,可以吸引大量线上线下商户。客户可通过客户端“一站式”接入享受所有服务。

二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消费信贷的快速申请和审批。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端App技术的升级,消费者通过移动客户端发起申请并获得审批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服务效率。

三是通过手机、手环等新型可穿戴设备实现便捷支付。随着接入场景的增多,客户端发起消费金融需求的方式会越来越多样,对支付便捷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智能手环或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更多采集数据和支付的终端介质,在不改变客户习惯的同时实现便捷的支付服务。

四是通过生物特征技术实现身份的安全验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客户端接入的效率是一个重要问题。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活体生物特征技术为快捷的身份验证提供了可能,在替代繁琐多重密码验证方式的同时提升了安全性。

“云”是共享生态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消费金融的基础。

混合云是商业银行数据“云”架构的发展方向。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客户端需要不断接入新场景,App快速开发和数据的存储需要有可靠的后台系统支持,这都促使后台系统向“云”架构转变。集成私有云和公有云共同优势的混合云将成为商业银行数据“云”架构的发展方向,这种架构不仅可以增加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满足共享经济分布式存储的要求。

商业银行需要应用数据“云”推动消费金融创新。服务于消费金融创新的“云”,不仅可以为没有服务器的厂商或商户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而且可以为接入的消费金融相关业态提供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更为重要的是,在数据驱动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消费金融“云”能够为消费者和相关业态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可称之为“金融即服务(Finace as a Service,FaaS)”。

人工智能拓展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的深度。

一是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消费者分类。消费者大数据来源于多个领域,除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数据以外,还有共享生态中各业态提供的社交数据、行为数据、生活数据等。深度神经网络对客户分类有独特优势,经过多次深度学习训练后,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对消费者特征的提取,进而进行分类,使得精准营销成为可能。

二是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长尾客户的实时个性化服务。消费金融主要的目标客群是长尾客户,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长尾客户的服务效率,在“云”平台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具有规模效应。因此,只要后台系统负荷支持,人工智能就能够在“云”平台上为更多客户提供实时个性化服务。

三是人工智能可以动态更新决策,随时间而增效。随着共享平台接入业态和服务客户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数据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学习的素材,可以塑造“智商”更高、稳健性更好的人工智能系统。同时,人工智能能够7×24小时实时追踪市场、企业、客户变化,动态更新决策,并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还可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消费品的实时监控,保证其真实性和安全性;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合作业态的信息共识和平等合作,保障共享生态中各业态的合作机制;应用AR、VR等人机交互技术实现客户身临其境的消费体验等。

三、共享生态下的消费金融模式创新

 \ 

构建生态,实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经营模式创新。

作为最接近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金融服务商,商业银行具有整个产业链聚合的先天优势。共享经济思维下,商业银行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开放接口与各相关业态在“端”与“云”展开合作,构造消费金融生态,减少交易摩擦,内化交易成本,实现从客户到厂商、从银行到各合作业态的多方共赢。

一是场景与客户的共享。商业银行可与线上商城、线下商铺或垂直领域电商等拥有生活场景的业态合作,共享场景和客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消费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需要考虑客户体验,重视“端”和“云”的建设,一方面融合手机App与各类场景,通过主动或被动等方式发起服务申请,另一方面建设完善后台系统和数据架构,为前台快捷高效服务奠定基础。

二是资金源、风险控制等业态的共享。一方面,通过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和理财机构合作,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理财增值方案。另一方面,通过与数据公司、征信公司、保险公司和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合作,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大数据手段控制风险,实现对客户更有效的监控。

三是使用权的转让促使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基于消费品共享的经营模式。运用共享思维,将耐用消费品所有权保留在生产商手中,通过租赁手段将使用权转让给消费者,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一次性授信额度,使消费品流通渠道更通畅。在此经营模式下,消费品所有权被淡化,使用权被强化,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消费金融各业态将围绕商品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为后续盈利和产品创设创造更多空间。

共享生态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盈利模式创新。

一是消费金融依靠消费客户规模盈利。在“云+端+智能”的共享结构下构建消费金融生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客户让利、提供C端发起的定制服务、规划全面服务解决方案等方式形成竞争力,聚合生态中各企业特长,伴随客户消费过程,成为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商业银行主导的消费金融生态,链接消费客户与各业态,获得各业态的利润分成,规模越大,收入越多;另一方面,当客户规模到达一定程度时便到达消费金融产业的“核爆点”,商业银行所主导的生态成为市场上的垄断者,能够获得垄断利润。

二是消费金融基于所有权的定价模式转变为基于使用权的定价模式。传统的基于所有权转让的消费模式中,消费者往往需要抵押品或者非常高的信用才能获得购买产品的授信额度,从而使得很多消费者无法成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而基于使用权转让模式,只需对使用权进行定价,消费者所需要的授信额度将大大降低,贷款期限也可以延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基于使用权转让的盈利模式将大大拓宽客户范围,在赚取更多服务费用的同时有效促进社会消费总量的提升。

三是共享生态下的消费金融以服务收费取代利差费用。共享经济下,利差不再是主要盈利来源。随着产品出厂,相应产品就成为消费金融整体服务的载体,其后续所有附加和增值服务便成为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消费金融生态服务的内容。以汽车金融为例,当汽车使用权让渡给消费者之后,交通保险、汽车保养等各类服务都可以开展,如果这辆车进入滴滴、优步等租车平台,还会伴随收付款服务、转账服务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消费金融的盈利点,形成全流程盈利模式。

四是消费金融生态打造资金链闭环获得盈利。在共享经济下,生产型消费者兼具消费和生产双重属性,而消费金融成为消费者进行生产的资金来源,资金通过消费者支付给生产者后,又成为新的消费资金,这样就构成“消费者-商业银行-生产者-消费者”生态资金链闭环。因此,商业银行联合各业态形成消费金融生态,通过资金链闭环达到资金体内循环的效果,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收益。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的产品设计思路。

当前消费金融产品是基于线上或线下,人工或系统,贷款、现金或支付展开的组合创新。共享模式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还有更多的创新思路。

一是针对耐用消费品的创新。

耐用消费品具有购买次数少、投入金额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在盈利模式上,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使用权让渡所产生的租赁服务费,另一方面,耐用品前期的定制化生产,后续维护、周边产品消费的服务,都可以成为商业银行的盈利点。商业银行可从耐用消费品使用权转让入手,逐步提高后期交叉销售、二次贷款和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的占比。

分阶段来看,在第一阶段,耐用消费品贷款客户有明确的消费意图,通过授信实现耐用品使用权转让,会成为消费金融业务的优质和忠诚客户。在第二阶段,进行交叉销售,B2B业务模式进而转入B2C业务模式。通过搭建多维度数据平台,打通各数据通道并进行科学合理地模型分析,输出针对单一客户或客群适用的消费金融产品,如循环额度、现金贷。在第三阶段,进行二次贷款、打包销售保险等附加金融产品,主要针对还款保障进行设计。

二是针对快速消费品的创新。

在快速消费品市场,资金短缺已经不是用户的主要痛点,琐碎且持续购买替代融资成为用户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联合各生活场景提供商和购物机构,以及生鲜、保险、快递、物流等业态,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数据“云”搜集客户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对云数据进行处理,探求客户的消费习惯,进而可以定时推送信息甚至配送相应快速消费品。在盈利模式上,商业银行通过客户端和后台云处理,为客户提供快销品服务的同时完成便捷的支付服务,使得商业银行成为快速消费品的一站式服务商。通过为消费者开设日常资金主账户,商业银行可以获得大量低息留存资金,成为客户选择金融服务的首选。

(文章略有删减)

(来源: 中国银行业杂志)

相关标签:
生态
策略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