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可以换来真金白银,隐藏其后的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
“信用”可以换来真金白银,隐藏其后的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
官方背景的百行征信5月底开业基本宣告了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试点机构拿牌之路的终结,但伴随这两年在线小额信贷的兴起,随之发展而来的针对各种征信分数的新型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一下发现,这些新型诈骗手段可以概括为:利用提高信用分和借款额度为由诈骗,花呗套现诈骗,倒卖芝麻信用分等灰色数据倒卖产业链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从浙江省公安厅获悉,今年以来,浙江省公安机关共破获通讯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12000余起,打处通讯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嫌疑人5700余名,全省反诈中心止付被骗资金1.76亿元,冻结被骗资金2.16亿元,返还冻结资金8392万余元。
其中,杭州市余杭区公安局从一例个案入手,侦破一起“提升蚂蚁借呗额度”的诈骗案。
蚂蚁花呗套现大案逾3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浙江省公安厅了解到,该犯罪团伙的头目为一个90后赵某,余杭区公安局多次远赴外地去调查取证,掌握了该犯罪团伙的诈骗手段:以点亮芝麻信用的个人信息星星,提高蚂蚁借呗额度的名义骗取手续费。经过三个月侦查,余杭警方出动警力60名,抓获团伙成员37名,刑事拘留36名,缴获作案手机40余部。
经余杭警方查证,该公司架构完整,除老板90后赵某以外,还有经理、技术和财务各一人,组长若干人,其余均为销售。老板赵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大量的个人信息,由销售人员冒充蚂蚁金服的客服用网络电话开展群呼,以点亮芝麻信用个人信息的13颗星星,提升芝麻信用分为名实施诈骗,目前警方已经串并全国同类案件1200余起,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因被提高芝麻信用分和帮忙提高花呗额度或者协助套现而上当受骗的事情屡见不鲜,许多客户按照约定支付手续费后并未收到款项或者被提高分数,而接着所谓的代理商就消失无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各类通过“花呗”套现、伪造或骗取他人信息网上借贷的案例层出不穷。
早在2017年12月底,全国首例“花呗”套现案就已被判刑。重庆地区的杜某某及其同伙利用多家网上店铺,串通多名淘宝用户虚构交易共计2500余笔,从“花呗”套现共计470余万元。杜某某等人的行为被判定为未经批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因非法经营罪一审获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
而在6月下旬,据媒体报道,湖南省澧县人民检察院也以涉嫌非法经营罪依法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刘某、黄某、甘某某。该三人通过虚假交易帮助客户将蚂蚁花呗的资金套现,并从中获利。
截至案发当日,刘某、黄某通过“光有米”平台,利用“蚂蚁花呗”套现3.2亿多元。刘某、黄某获利约400万元,甘某某获利约100余万元。
倒卖个人数据成灰色产业链
由于央行决定不再向包括芝麻信用在内的八家试点公司发放个人征信牌照。不发牌照,芝麻信用也可以在生活类方面提供数据服务,但不再能涉足金融类征信服务这一具有成熟商业模式和含金量的业务。因此,芝麻信用等首批试点的8家机构都已经在逐步退出与信贷有关的征信服务,转向非金融类服务。
但是相当大一部分的现金贷平台因为无法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原本就完全依靠芝麻信用分来做风控,芝麻信用的停止合作则无异于被掐住了要害。
这种背景下,买卖芝麻分的地下交易就在产业链的缝隙中生长起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事这种交易的公司多在杭州及江浙沪一带, 业内部分的所谓征信公司、数据公司,其真实的业务就是倒卖数据。这也说明,一些平台存在漏洞。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7月11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诈骗罪的法律渊源是刑法第266条,某些机构利用对评分标准的熟悉,找到其漏洞,传授方法给犯罪分子,从而骗取金融机构、企业的资金,涉嫌犯罪。在2014、2015年,出现过一波利用银行信用卡评分标准漏洞的事件,也因为违法犯罪被叫停。而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实际上也是犯罪行为,法律渊源是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