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思)在“严监管”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市场格局也随之生变。有的公司忙着合规,有的收缩业务、关店裁员,但也有平台迎来了更大流量。
本报讯
(记者李思)在“严监管”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市场格局也随之生变。有的公司忙着合规,有的收缩业务、关店裁员,但也有平台迎来了更大流量。
随着年报披露季进入“高潮”,几家主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也浮出水面。其中,根据中国联通披露的年报,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归属股东中国联通的净利润逾5.9亿元。按照中国联通持有招联消费金融50%股份的比例测算,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净利润高达11.9亿元。
马上消费金融股东重庆百货的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马上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298.45亿元,过去一年净利润达5.78亿元。
此外,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此前在《捷赢2018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中披露,截至2017年12月末,捷信金融全年新增贷款发放1057.43亿元,实现净利润10.22亿元。
从业务模式看,招联消费金融采取的是全线上模式,捷信则全部在线下开展业务,而马上消费金融采取的则是“线上+线下”两种模式。从新增贷款规模、贷款余额与净利润等指标看,招联和马上消费金融略好于仅开展线下业务的捷信;但在贷款余额方面,招联只有捷信的65%左右。马上消费金融虽然在营收与利润规模方面小于招联,但两者发展趋势高度相似。
相较而言,线上模式的优势在于规模化运营后,技术和数据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告诉记者,未来一定要“双线作战”,才能抢占更多的获客空间。“从线上场景看,流量基本集中在几大巨头手里,获客价格水涨船高。虽然现阶段成本可能略高于线下,但线下场景也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流量集中并购,从长远来看,获客成本线上线下趋同,这也是线上零售商大举并购线下的原因。”赵国庆表示。
整体来看,上述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均实现了业务的规模化增长,获得巨额利润。“消费金融在严监管下,简单粗暴的跑马圈地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回归有序以后,之前存在的多头借贷和借新还旧等乱象将受到强约束,整体规模市场将缩减20%,但对于持牌合规的消费金融机构来说,目前的客户流量比过去更大、议价能力很强,反倒获得了更低成本的资金。”赵国庆表示。
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强监管环境下,资金和流量会向综合能力强的消费金融机构倾斜。消费金融机构需要瞄准合规发展、消费者需求和国际技术水准等方面,推进能力建设,进一步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降本增效、多元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