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当了一把评委,参加一家银行年度金融创新项目奖的评审,近距离观察了这两年大热的金融科技(Fintech)对商业银行的渗透和影响。这两年,各家银行新产品虽然也不断推陈出新,但跟百度阿里腾讯京东(BATJ)产品模式创新相比,银行的创新很少涉及产品模式的根本变化,即便有也主要是传统产品的流程再造,算是“新瓶装旧酒”。在金融科技一统天下,甚至喊出移山填海口号的当下,这种“温吞”的变化难免让人觉得不过瘾。但一整天的项目集中轰炸下来,还是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触。
上周当了一把评委,参加一家银行年度金融创新项目奖的评审,近距离观察了这两年大热的金融科技(Fintech)对商业银行的渗透和影响。这两年,各家银行新产品虽然也不断推陈出新,但跟百度阿里腾讯京东(BATJ)产品模式创新相比,银行的创新很少涉及产品模式的根本变化,即便有也主要是传统产品的流程再造,算是“新瓶装旧酒”。在金融科技一统天下,甚至喊出移山填海口号的当下,这种“温吞”的变化难免让人觉得不过瘾。但一整天的项目集中轰炸下来,还是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触。
首先,跟BATJ重视产品模式的创新相比,新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之上,此类创新散布在传统业务的各个层面,市场对其通常缺乏了解。
举个例子,这家银行目前在全国有大约八九千名理财经理的销售队伍,每年的岗位调整比例都将近一半,怎样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保证销售队伍的工作效率?传统方式是依靠理财经理“苦行僧”式的自我进阶:一方面更新专业能力,一方面挖掘客户资源。
但通过数据库的整合,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这家银行极富创意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的学习内容生成和客户数据分析都交由后台集中处理,客户经理每天只做两件事:一是通过移动端平台学习最新的业务内容;一是跟进数据库推送的辖内最新业务机会。由于营销有的放矢,效率大为提高。数据库实时更新业绩报表,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时点上的业绩一览。数据库还会分析差距,并告诉你怎么解决问题。
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这家银行对客户的跟踪服务能力也演化到了极致。对公经理出门,可以在地图上看到方圆几公里内所有开户客户的坐标位置。大堂经理在给客户刷卡取号之后,大堂经理、低柜和高柜岗位可以各自了解客户的喜好与需求。简而言之,技术的应用让每一个银行员工都能清晰地了解坐在自己对面的客户,并让每一次的服务和沟通都有针对性。
创新下沉到这么具体的层面有用吗?当然有用。虽然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在短短数年时间,将商业银行的息差从巅峰时期的3%压缩到了现在的2%左右,整体下降了30%之多,但这没有改变金融服务仍然是特许经营领域的本质。商业银行只要将管理成本用技术手段控制住,基本的生存还是不用担忧的。
其次,与工程师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和IT行业相比,银行对技术的前沿性敏感系数稍低,但对技术的成熟度敏感系数极高。不过,成熟技术的排列组合也能为商业银行客户带来极佳的用户体验。事实上,银行技术部门对前沿技术的了解和跟踪一点都不比互联网公司慢,只是落实到应用层面时,快并不是首选的策略。
以支付模式创新为例。市场上最炫酷的模式当属眼花缭乱的刷脸支付、声纹支付、指纹支付等等,但在这家银行的系统里,它追求的不是支付用什么模式最酷,而是怎样精准识别客户每一次支付行为的风险等级,以期在遇到可疑情况时能够跳出强核身的最后一道关。它的系统能够学习客户的支付习惯,客户在常用设备、高频时段发生的合理额度支付申请,均能够智能识别且速度体验极佳。假如发生盗号行为,在非常用设备上发起支付申请,即便账号密码甚至指纹全对,系统也会实时跳出要求刷脸来核实支付行为。
最后,我们有可能低估了新技术与银行结合可能迸发的潜力。事实上,一条鸿沟始终横亘在银行和互联网行业之间,那就是二者所积累的数据是有本质不同的。商业银行所积累的数据不仅是价值最高的损失数据,且在时间序列上也先行达到了相应的量级,一些数据质量好的银行甚至可以回溯10年乃至15年之久,这是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做不到的。
以消费信贷为例,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客户数据应该是所有做消费信贷业务的公司都羡慕的。这家银行就正在用大数据分析来甄别自己的几千万信用卡持卡客户,发掘消费信贷的潜在机遇,且成果斐然。它的风险识别方法也很有意思,可以做到在系统后台识别客户设备的APP应用信息,只要安装了3个以上P2P平台APP的,一律列入风险高危户予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