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一场轰轰烈烈的去资产化服务正在互联网行业展开来,这可以被视为中国“脱虚向实”进程在垂直行业的一个投影。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一场轰轰烈烈的去资产化服务正在互联网行业展开来,这可以被视为中国“脱虚向实”进程在垂直行业的一个投影。
“金融业务不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在整个用户的运营层面,在对金融的理解层面,在运用科技手段为金融服务层面。要回归到核心能力上来就是做企业服务,为金融机构作服务”,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虽然名字未曾改变,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对经济观察报称,京东金融的业务重心从前几年就开始调整,目前公司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并且开始以提供企业服务为重心——目前京东金融已经开始从白条和京东支付为代表的服务C端的业务转变到。到工银小白、北斗七星等服务B端的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出现改变的并非非京东金融一家,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当下的“企业服务”,互联网巨头们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在不断的拓展,定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包括京东金融、乐信等金融科技巨头开始强调“去资产化”定位于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级服务。
金融化道路
2013年以来,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兴起,在中国金融市场引起轰动。“京东最初做金融的逻辑比较简单。一是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消费者有信用采购与理财需求。基于这些需求,京东搭建整个金融板块。”陈生强对经济观察报说,从2013年京东金融独立运营起,陈生强便从京东商城的CFO转任京东金融的CEO。
从做财务出身,到投身于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对于自我是否会从财务的角度以及电商的角度去做金融的业务,陈生强伊始也感到担忧。“当时我的做法是,把原来所有的想法与思考全部先丢掉,然后基于金融本身搭建一套逻辑。因为用原先的思考逻辑去套新的东西,必然会存在冲突。主轴是金融,而所谓的财务跟电商以及互联网的其他一些经验只是作为金融的一个补充。”陈生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接下来, 面对着如何做金融,怎么才能结合自身优势等难题,陈强生对金融业务的第一要求便是,跟做同类型业务的公司相比,客户体验要更好,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在此前提下,结合京东所拥有的数据以及外部合作伙伴数据,搭建风控引擎,包括B端与C端”。他也坦言在搭建风控引擎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只是作为基础,还涉及一系列技术问题如运算速度等。“所以,金融业务从根儿上实际就是科技”。
谈及对于互联网模式的观点,陈强生表示互联网模式实际上是可以快速可复制的,快速可复制必然意味着变更成本很低,而这也是京东金融的1.0阶段的逻辑——用科技去做金融业务,提升行业的效率,降低这个行业的成本,同时提升客户体验。
2015年,京东金融快速增长,当年六月,京东白条交易额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0%,消费金融用户同比增加700%。此刻,陈强生也迎来了进京东后第二次最焦虑的时间,上一次还是在2008年京东B轮融资时刚好碰上金融危机。
为何从自营转向做服务
“2015年,所有的一切都太顺了,包括宏观环境、政策等。所以那个时候需要思考原本的出发点,思考金融的本质与未来。”陈强生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说道。他表示当时虽然会环顾全球各色公司的多种模式,但不采取归纳式的思考方式,而以逻辑推演的方式着眼于未来。不会因为别人这么做就跟着做,否则公司估计走不到今天,半路就死了。
因此,2015年,他开始思考京东金融1.0时代的天花板与限制。
“1.0的时候,京东金融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做金融。限制业务规模的是净资本,资本决定了规模的大小。未来,按照1.0的模式,公司的发展规模上限是考量净资本,跟团队、技术能力和团队基因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净资本的基础上,让资金利用效率更高,即让同样的钱可以赚更多的钱,风险更小,仅此而已。”陈强生说道。他当时还判断未来监管一定会趋严,在2015年年会时,他与员工聊的就是,金融要回归金融、科技要回归科技。
“金融业务不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在整个用户的运营层面,在对金融的理解层面,在运用科技手段为金融服务层面。要回归到核心能力上来就是做企业服务,为金融机构作服务”,陈强生为京东金融之后的道路做了规划。
京东 2.0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金融企业服务之路
“从1.0到2.0,最大的逻辑不是因为监管、因为大家都在谈科技,而是经过深刻思考,经过拷问公司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才决定走这样一条路。”陈强生介绍说,2.0时代京东金融将从自营金融,转为面向B端金融机构的服务商。
未来,京东金融可能依旧在牌照合规的基础上去做新的产品,但主轴还是成熟一块业务,就逐步把这一块业务转给金融机构,公司将不再有业务的资产与资金。“转”的概念指在京东金融的场景下,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或公司帮金融机构在它的基础上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以白条为例,公司通过和金融机构一块做联合建模,资产转入金融机构,相当于公司的风控能力与用户运营的能力提供给金融机构。
成熟业务统一交给金融机构后,“一方面,因为我们对用户有深度的理解,我们对金融机构对服务可以做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体验也会好。另一方面,公司还能触达到传统金融机构触达不到的一些客户,更好地做下沉。”陈强生对经济观察报说道。
陈生强还表示,未来,京东金融甚至有望将服务的可变成本降至零。如何做到?“当用户在做申请的时候,所有的运算都由机器去操作,中间流程不再需要审批人员,全是系统运作,而机器做每一单的成本几乎等于零。当然,公司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固定成本,公司现有3000个从事技术、数据跟风控的人,众多的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通过这样,金融机构便能向下覆盖。”
对于市场关切的公司未来收益来源,陈强生也介绍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拥有的金融资产获得收益转变为通过技术和运营服务获取服务费。
当下,京东金融与几十家金融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涵盖资金端跟资产端。今年3月,针对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痛点,京东金融推出帮助中小银行提升零售信贷能力的智能信贷产品——“北斗七星”。据悉,“北斗七星”可以帮助银行打造前、中、后端平台,涵盖从系统搭建到获客、风控、用户运营、贷后管理、资产处置等业务全流程中的每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