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荣幸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对金融科技的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一些个人观点。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探讨,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非常荣幸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对金融科技的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一些个人观点。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探讨,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金融对科技应用的发展史,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时代,目前正在向智慧化时代迈进。30年前,计算机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时,银行业就开始较早利用它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当时的银行业解决了一个前端和后端的问题,前端大家耳熟能详,即把的存折变成了银行卡,把柜台延伸成了ATM机,首次利用技术实现7X24小时不间断服务;后端把算盘以及账本变成会计核算系统,当时主要从会计财务的角度去处理解决的金融业务。所以当时耳熟能详的叫做会计电算化的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手工搬家过程,单机版时代解决的主要是存储与计算问题。
到了信息化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数据库的出现,以数据库为基础,有了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概念。那个时候大家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不光解决会计问题,也可以解决像人力资源、企业ERP、办公自动化等问题,所有的业务统统可以搬到系统里了,所以解决更多的是管理与效率问题。
再往下是网络化时代,网络化时代解决的是流程和协作的问题,那时发现单个机构的各个业务都开发了系统,实现了线上化处理,但是机构与机构间的联动还是有一些问题,包括各个银行之间也是没有联网,银行总分之间也是山头林立,纵强横弱,急需整合,所以网络化时代重点解决的是流程和协作问题。
到了移动化时代,大家发现手机变成一个综合服务终端,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它更像一个综合金融终端,随着移动4G的高速发展,实现金融服务就在身边,就在手边,这个时候解决的是时空和泛在的问题。
现在正向智慧化时代迈进,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飞猛进,算法、数据、硬件处理能力与过去相比不能同日而语,随着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客服、无感支付等智能金融应用出现,金融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高门槛逐步被屏蔽,拥有相伴随行的智能金融管家的贴身服务已经不是梦,金融科技已逐步进入智能和懂你阶段。
综上,金融科技不是一个全新概念,对金融系统来说,科技一直不陌生,从50年代开始,人民银行从苏联引入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系统,用于全国联行对账表处理,开始了艰辛的电子化的工程。1985年,中国银行率先在广东推出了第一张信用卡;1989年,央行开始组建金融卫星网;当时同一个银行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网点无法实现通存通兑,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情况,现在看起来是一个笑话了。所以在1990年,工行在上海分行实现了同城活期通存通兑,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事件,后来四大行都开始轰轰烈烈搞全省汇兑系统,实现通存通兑是满足金融便民的突出需求;“金卡工程”、“314工程”以及银联的成立,银行卡联网通用使得银行卡业务跨行联合和设备资源共享终于实现;四大行数据大集中从工行1999年“9991工程”启动到中行“蓝图工程”结束,历经了将十年左右时间,培养了银行科技一代人。央行征信、账户、大小额支付系统、金融市场关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我国金融基础服务能力大幅增强,2015年前后,四大行开始全面拥抱互联网,国家及监管部门在新的发展规划里面提出了发展金融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时代,银行业历经几十年的漫长发展与积累,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实现以账户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及到服务为中心的跨越式转变。
过去说到金融科技,一般认为是在金融系统里面搞科技的从业人员,或者说为金融机构做技术服务的科技公司,所以实际上是一个不太受社会关注的边缘群体。在金融机构、金融系统里面科技部门当时也不是主流部门,基本定位是支持保障服务的后台部门。现在逐渐大家认识到它是一个银行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金融科技从业主体也逐步由后台走向前台,大家也越来越关注与聚焦。科技与业务的关系,从最初业务驱动、科技引领,走向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使得金融越来越便民、越来越与社会生产与结合紧密,如今的金融科技的成果更多的是金融科技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的成果。
现在为什么金融科技如此火热?主要是科技对金融创新的作用与影响已被社会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从2016年金融理事会的定义,可以看出金融科技被给予了一个新的定义,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产生的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产品,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提供方式带来重大的影响。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技术,一是创新。过去有很多金融创新,但不是由技术带来的,所以不能划在金融科技的范畴内。但是,最后技术带来的如果是简单的线上搬家,比如说把传统业务搬到网上,那实际上也不能算是金融创新。所以,曾经有互联网公司批判银行业一开始搞的互联网金融,说那不叫做互联网金融,叫做金融互联网,就是金融系统把简单的业务进行搬家,而不是搞实质创新。这个话应从两面分析,一方面道理是对的,另外一方面其实银行业一直利用技术来进行实质创新。如果要是把简单网络搬家叫做互联网金融的话,其实可以看一下历史,早期银行推出了网银,那会儿也没有把它叫做互联网金融;大家一方面要了解金融科技,另外一方面更要认识金融科技的两个子集,一个是监管科技,另外一个是合规科技,监管科技就是监管部门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创新监管、高效监管,合规科技就是被监管部门通过科技手段,低成本的有效满足监管部门的一些合规要求,发展金融科技的前提是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这两方面也要同步发展。
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金融科技的特征与本质,实际上金融科技有三个特征:一是典型的技术特征,过去也有技术,但是大家发现过去技术的迭代很慢,数据库、网络早就有了,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现在的技术跟过去的技术不一样,作用力更强了,过程系统升级很慢,现在手机中的APP基本一周更新好多次,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是比较典型的就是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相对于过去冷兵器时代,现在热武器的战斗力更强、作用更有效,战略、战术打法也不一样了。
第二个特征是金融科技参与的主体多元化,现在除金融机构之外,像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搞大数据、征信的公司,开会有人给你递了一个名片,说是金融科技公司,最后仔细一问是一家地推公司或者是一个消费信贷公司,实际上发现搞金融科技的链条已经拉得很长,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多。
第三是金融科技服务的对象也越来越规模化,过去金融往往大家说金融机构嫌贫爱富、二八原则,但是科技手段跟上以后,可以把服务范围拉长,有效扩大服务半径覆盖长尾客群。
另外金融科技典型的三种模式,一是渠道革新,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把传统业务线上化或开放化、并通过创新产品用户触点增强用户体验。二是通过利用技术实现新的服务模式或者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三是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内部的管理和优化运营效率。
刚才提到,金融科技发展到现在倍受关注,主要的原因是科技对金融创新的作用力被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了,但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围绕金融服务的属性一直没变,技术是因,创新是果,金融科技的成果一定是由技术带来的创新,科技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科技是基础,金融是应用,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
第三、金融科技的典型作用是什么?一是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另外金融科技可以作用于传统实体经济,帮助进行转型加速。金融科技的“变与不变”也是从它的本质来延伸出来来讲的,变化是什么?技术在不断的迭代,在变化,客户群体在不断的变化,过去传统的都是在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习惯于线下传统方式服务,现在80后、90后变成一个主要的GDP的创造者,社会财富逐渐的转移集中到他们手里,这些客户群体是从线上成长起来的,跟过去群体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求你们的服务也逐渐的往线上转移、按新的理念服务好新的群体。
另外盈利模式不断的变化,从传统的存贷利差,转变为多元化金融服务,利用科技手段开放金融能力、输出金融能力,科技逐步也由成本中心走向利润中心,随着经营模式的转变,监管策略、监管方法、手段也不断在调整和变化;不变的是金融,金融的本质实际上一点没有变,他的专业性、综合性、复杂性、风险性是没有变化过。
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的智能设备快速发展,设备越来越智能。另外,移动互联无处不在。过去有一个概念叫做“上网”,过去常常提到上网买东西、汇款、上网查信息、发邮件,现在这个词不存在了,替换而来的是永远“在线”,你的手机24小时随时能够体会到金融服务,所以移动终端过去大家更多用来打电话的,生产移动终端的人都是通讯厂商,比如说诺基亚、西门子等等,但乔布斯对他进行了重新定义,定位是一个综合的服务终端,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对于金融业来说是一个综合金融服务终端,所有金融的业务是随身与泛在的,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让随时在线,银行从一个“地方”变成一种“服务”。
还有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让现在金融创新产生更多的业态与模式。区块链技术,现在炒的比较热,但概念层并不统一,大家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更多的是有很多误读,对区块链的本质没有理解,其实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服务才是他的本源,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为平台型、对等型、互补型结盟提供了手段,促使各个主体有机会坐下来重新谈合作,探索业务流程的简化与重构。区块链技术将会渐近式发展,刚开始在小而美的闭环场景落地会更实际、成功可能性更大,也容易树立信心,在这些方面其实最典型的例如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票据,这些是对于防范风险、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这些比较典型的应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此无数的封闭场景成功推出基础上,经过痛苦、漫长积累才能成功走向全开放场景。
讲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不是新概念,其实也是发展了几十年的学科,但是过去因为的三大基础设施,数据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算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还有的计算机的硬件也支撑不了那么大的计算与存储。现在不一样了,有三大的基础的突破,人工智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工智能不仅解决后台功能,从前台来说也可以屏蔽金融的复杂性。比如说现在的无感支付,现在有很多东西更懂你,你需要什么金融服务他能够主动的推送,这其实是人工智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金融更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桥头堡与排头兵。
金融科技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不再是简单升级,而是模式的蜕变,不是物理叠加,而是化学反应。从供给侧来看,金融科技的基础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参与主体也已经进入到该领域。同时,新技术的快速迭代为金融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从需求侧来看,整个社会发展到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有数字化的金融服务相匹配,金融科技在其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云计算的出现有效降低了金融准入的技术门槛,过去一个金融机构成立以后,其实拿到牌照到开张至少要半年,因为基础设施要自己搞,要招技术队伍、开发核心系统、搞两地三中心生产中心,这都是很大的投入,门槛也很高。例如搞便民商店,小区门口小卖部肯定无法自建一个仓储和配送物流,这些后台设施建立起来,实际上这个小卖部是短期是开不起来的,普惠是把这些门槛和成本都降低,有集中的后台做集中的仓储和集中的供应链,云计算在这个里面可以降低这方面的门槛,打通普惠最后一公里。
另外,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像央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超级网银、账户系统、征信系统等结合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完善,构建完成多元化、多层级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很好的支持了实体经济。另外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很好的人才溢出效应,还有多层次的资本孵化,加速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供给。从拉动来看,实际上也是经济提质增效的需求,金融普惠的需求、消费升级的需求和产业转型的需求,另外现在正全面开放,也是一个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全面竞争的一个需求。
从业务架构上分析,过去单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大家都知道每一个机构内部把基本业务都实现了系统化、信息化,具体业务很少用手工处理,基本上无纸化通过计算机处理,但是这个跨部门的协同、协作,包括生态化、平台化的发展已经变成一个主流了,所以跨主体协同变成一个常态,而这时候分布式账本恰好出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另外,随着消费金融、开放银行的普及,现代金融通过肢解和封装功能单元变成了一个个松耦合的金融服务,这样更多的强调对生活场景的植入,尤其垂直行业的深度嵌入,找准你在业务流程里面最需要金融的一个痛点无鏠融合进去,帮助企业转型并产生新的业态模式。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典型的消费类场景,原来是购买,现在变成了分期服务或者以租代购,以及现在类似“二维火”一些像餐饮的第三方的解决方案,凭着对传统行业的深度理解,与金融结合以后,在你需要金融的地方把嵌入进去,这样就可以找到很多的结合点,实现共赢。
金融科技可以快速帮助传统的行业转型有很多例子。比如一个传统小微机构,假设是一个餐饮行业,你先从支付切入,通过POS收单聚合让他能够解决支付收单的问题,紧接着延伸输出财务系统、进销存系统、外接供应链系统,再把他的线上点餐、叫号系统、推广系统实现O2O,最后再利用他的积累下来的运营数据以后帮他做运营分析,小老板每天在家里拿着手机就可以把餐馆的流水、经营情况实时看的一清二楚,这样金融科技的输出实实际际的帮助到了传统企业,以一个切入点进去,最后实现客户的共享、资金的共享和利润的共享。
从应用架构视角,我们再谈谈区块链,区块链大家有很多情况下对他的作用不是很清晰,实际上在强势型企业、层级型企业、垄断型企业生态,区块链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区块链恰恰解决了一些非技术的一些问题,在过去的发展中,有很多金融科技老司机是有很深刻的体会。比如说跨对等型不同机构的业务需求,往往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财税库关行联网系统,涉及到众多单位,到底以谁为中心,核心数据库应该放在哪个单位,放在央行,财政不干,放在海关、税务不干,由此引出了“中心模式”、“三角模式”“多边模式”和联网系统和多个部门的联网系统,这样大家都谈不拢。如果利用区块链,新技术背景下有了大家重新坐下来谈的机会,不用纠结以谁为中心,数据库在哪里?不用考虑这么多的模式,大家都是平权,机构之间不用花大力气去维护接口、购买通讯中间件,对账工作也减轻很多。
具体到金融机构内部的架构演进,逐步也都是往平台化、微服务架构迁移,封闭生态的主体都走向开放,能够快速的进行金融功能的输出。商业银行也把核心系统做的越来越瘦,只把会计核算留在主机上面,所有的外围系统下到以PC服务器为主的分布式架构上,涉及到对外协作都开始研究利用区块链来重构协作流程上,逐步形成一个混合技术架构。
在运维与部署架构大家也发现逐渐吸收互联网公司的成功经验,开始学习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灰度升级的能力,由DevOps向AIOps过渡。数据架构也通过打造支持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面向多数据源的数据湖平台,满足不同的数据使用需求。以UTXO模型为基础的数字资产模型也为金融业存储、传输、处理高价值数据资产提供了不同的数据建模思路与启发;以数据标准化、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为代表的数据治理目前也有了一些新的解决思路。
银行核心系统的IT架构也发生了一些理念变化,在互联网银行、开放银行理念出现之前,传统的银行核心系统都是典型的渠道层(包括高柜、低柜、电子渠道等等)、接入层、应用层、基础服务层、核算层、数据层构成的架构,而现在首先把前端定义为用户的全媒体接触中心,接下来是智能客户认知枢纽层,根据客户标签进行千人千面的准确识别与智能路由,把客户分流到解决方案层,解决方案层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方案再到产品层,整个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重组。
当然,在技术转型过程中,要保证几个原则。第一、技术中立性。第二、持续演进择优。第三、高标准要求。第四、借助成熟技术,不去尝鲜,不去冒险。第五、对于前端用户体验与安全,要做到平衡,例如支付方面,不仅采用软件,还要采用硬件加密,像大额手机支付,可引入新的多因子、安全芯片的一些技术。
综上,简单进行总结。第一、金融科技要正确认识改良升级作用,不神化、不泛化、不异化其作用,不要过多的去赞誉。对待金融科技要有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务实原则,不要为了金融科技去搞金融科技,不要拿着锤子找钉子。第二、客观原则,技术永远是中性的,永远围绕着业务目标和需求服务的,首先想想需求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中立原则,任何一个技术都是正作用和副作用同时存在的,技术也不例外,过分偏爱某种技术容易走火入魔,像区块链也是一个代价此消彼涨的技术,通过计算、存储冗余换取信任的传递,这是客观规律,不能单一依靠一种技术,混搭各种优势技术来实现综合效果最优。第四、匹配原则,任何的机构能力、人力、精力都有限,同样的药方适用别人不见得适合你,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匹配的解决方案,不要盲目贪大求洋把摊子搞的太大守不过来、收不了场,最后出现可持续问题,所以要理性务实的选择跟自己相契合的技术方案与架构、渐近发展,积极发挥改良作用,而不上来期望能颠覆现在。第五、协调原则,始终要坚守风险的第一原则,时刻具备的监管沟通能力与合规发展能力,不守旧也不冒进,走的快不如走的稳、走的远。
最后,针对金融科技发展再提几点建议与思考:
第一、加强前瞻、加强研究、提前布局。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金融科技公司现在都非常重视研究,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都纷纷成立研究院,现在是一个很普遍与典型的现象,很多传统银行现在对金融科技研究也很重视,而且他们的研究能力也超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金融科技一定是以研究先行的。
第二、完善金融科技的法律体系,要有配套的司法保证,同时要做好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企业的知识产权。
第三、同步的发展监管科技和合规科技,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的持续互动与及时更新,整合数据报送接口,尽可能不搞数据的重复采集。二是加强监管科技的数据标准化、综合分析与深度利用的能力以及的算法与建模的能力。三是增强基础设施横向处理能力、纵向扩展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可靠运行能力。四是建立监管与被监管者良好的经验分享与沟通互动平台。五是能够及时准确识别风险与预警,而且尽可能在发现风险以后具备实时阻断的能力。六是以人才为核心,发展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建立监管人才和被监管人才双向交流的通道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监管者知道合规的重点与核心在哪里,合规方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实现嵌入式监管。另外可以实现跨机构、跨业务的交叉检查。比如说银行的可以去检查保险,引入一些跨业的监管技术与理念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监管效果,这样在不互相涉及到利益的情况下能达到监管的效率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七是标准先行、规范管控,最重要的是客户标准、机构标准和产品标准,回顾当年金融危机出现,G20会议讨论认为危机发生的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标准问题带来的,导致金融产品分类、风险识别与度量出了问题,金融产品经过层层打包后,风险已经变的不可穿透,甲乙两个金融机构互相拥有对方多少产品,什么产品都不太清楚,需要相互询问对方,国内也如此,拿最简单的存款和贷款这两个产品,标准都不见得统一,有的时候是本外币合并口径,有的是没有合并。对机构的定义也不清晰,例如,经常还听到国有大行这样的概念,现在大行都股份制改造了,旧的称呼还都存在,甚至范围有时是“工、农、中、建”,有时却是指“工、农、中、建、交”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问题,急待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与采集体系,对指标口径要有一个公开、统一、透明的释义平台。
另外,要充分重视风险,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要避免引入新的风险。金融科技时代,风险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除金融本身固有的风险外,IT操作风险、大数据的涉及到的隐私问题数据泄露风险、网络攻击风险、量化交易或者程序控制套利,导致同买同卖的算法风险甚至发生羊群效应和踩踏事件,以及过分的依赖第三方的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新媒体时代声誉传播风险等,因此,风险传染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尤其金融科技涉及到的诸多技术细节较为复杂,不同知识背景在理解掌握时存在一定困难,不法分子故意制造概念混淆来抬高认知门槛,实施犯罪,因此要重点谨防披着技术外衣的伪金融创新。
金融科技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演进的过程,不去追风、少谈颠覆,多思考怎样继承式发展,可控式发展,为此,首先要加强统筹,更新观念,尤其是金融机构一把手的理念和基层员工理念。另外,树立以科技为中心而不是后台的观念,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价值中心、利润中心而非成本中心。其次,要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商业银行有时称为总分联动),横向联动(将部门银行打破,实现流程银行,很多商业银行面向业务进行事业部改制),内外联动,与科技公司合作,跟外面的生态紧密合作,开放能力、融入生态、借船出海。另外现在很多机构行动起来还是以绩效为先的,所以在绩效考核上要做一个全新的设计,实现OKR与KPI相结合。大家过去常说日子越来越难过,C端有很多的生态被互联网给瓜分完了,B端产业用户受行业性不景气影响,情况不乐观、风险大,但实际B2B2C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抓住生态、抓住产业链、抓住核心企业,往往会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另外,在对外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不能单纯靠卖牌照和账户资源生存,充分重视数据的积累与挖掘利用,数据是核心能力,从面向报表、统计数据向面向财务数据、交易数据到最终面向行为数据过渡。
最后,发展金融科技一定要坚持初心、回归本源,严守底线,金融科技应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金融普惠、服务于消费者保护,沿着前人的基础,滚动优化、持续演进、继承式创新,金融科技发展将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