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正呈现银行系、产业系和电商系等多线扩张的发展格局。
消费金融行业正呈现银行系、产业系和电商系等多线扩张的发展格局。
银行系占据消费金融的大头,2016年、2017年,银行的住户消费性贷款分别新增6.1万亿、6.5万亿元,占当年新增银行贷款的48%。
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9.7%,对经济的贡献率从去年的58.8%提升近20个百分点,至77.8%。
消费金融作为其支撑之一,如何从粗放式放贷中转型,值得反思。目前,持牌、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净利润增速逐渐下降,这与监管趋严、资金利率上升有关。与此同时,多家消金公司大幅核销不良贷款,加大不良拨备力度。
消费信贷占新增贷款半数
实际上,消费信贷已经连续两年占据银行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
4月20日,央行公布《2018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6年、2017年,住户消费性贷款占当年新增银行贷款的48%。消费信贷投放节奏逐季增加,2017年四个季度,消费信贷投放占当季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38.86%、47.33%、52.63%、60.87%。不过,由于2018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新增近1万亿元,而在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为负,当季消费贷款占比降至28.57%。
消费信贷等零售金融是各家银行发力重点之一。
四大行中,工行2017年个人消费贷款增加87.63亿元,增长3.5%;建行新增个人消费贷款1176.13亿元,增幅156.74%,主要是“建行快贷”电子渠道个人自助贷款快速发展;农行个人消费贷款新增184.37亿元,增长15.5%,主要由于“网捷贷”、个人自助质押贷款等中短期线上消费贷款增长较快。
股份行中,招行消费贷款新增640.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57%;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新增528.1亿元,增幅39.4%。
一位农商行高管表示,该行近年来转型零售业务,和其他银行的区别主要在于以经营类贷款为主(包括非按揭、信用卡),这意味着收益率高于其他银行。从2017年前三个季度情况来看,超出预期。
消费金融利润增速下滑
对比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规模盘子较小。不过,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规模、利润大爆发,有的翻倍增长,但2017年下半年以来利润率有所下滑。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招联、捷信、中银等头部公司2017年资产规模、收入暴增,利润增长不一,但三家均进入净利润“10亿元俱乐部”。其资产规模分别为397.90亿元、469.80亿元、878.88亿元,全年增速分别为47.20%、151.19%、86.88%;净利润分别为13.75亿元、11.89亿元、10.22亿元,全年增速分别为9.85%、266.97%、9.85%。捷信利润增速较低是由于去年业务投资较多,营业支出较大。
此外,马上消费金融2017年的营业收入46.68亿元,是2016年的13.4倍;净利润5.78亿元,是2016年的88.6倍。海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5.74%;净利润4769万元,同比增长7.53%。
有三家消费金融公司扭亏为盈。苏宁消费金融2017年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262.26%;净利润2.17亿元。华融消费金融营业收入7.65亿元,同比增长750%;净利润1.05亿元。中邮消费金融净利润为6775万元。
但消费金融的红利消失得很快,2017年上半年利润暴增,下半年利润增速即下滑。
根据中银消费金融4月18日公告测算,该公司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6.4亿元,同比增长约191%;下半年净利润7.35亿元,同比增长约130%。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67%;下半年净利润为6.48亿元,同比增速下降为20%。
非持牌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一般小于持牌机构,趣店、乐信、维信金科等资产规模均不到200亿元,虽利润较高,也同样面临利润增速下滑问题。
趣店2017年净利润21.64亿元,同比暴增275.3%;去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93%,净利润同比增长698%;但到四季度,合作资金机构提高了利息费用,收入成本大幅增加173%,导致四季度营收仅增长108%,利润增长80%。乐信2016年营收增加72%,2017年营收增速降为30%,净利润2.4亿元,扭亏为盈。
粗放式放贷转型
2018年影响消费金融的因素,包括监管趋严、不良资产压力加大等。对银行而言,监管严厉检查消费贷款流入楼市和股市。对消费金融机构,“现金贷新政”禁止通过P2P、地方交易所等渠道融资,并将资产证券化出表部分与表内合并计算,约束了杠杆扩张。
一位建行高管表示,新型消费贷款的投放主要基于广泛的存量客户基础,比如资产存量客户、公积金客户、工资代发客户。这些客户的风险和资产状况都比较好。在资金用途管理方面,“贷款是直接投放到我行银行卡上的,以支付监督手段保证客户不可能将资金用于房地产支付领域。”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依赖股东借款、在银行间市场融资,甚至从信托计划融资,受到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特别是初创期的公司暂时难以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或发行金融债券,仅能通过同业借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入资金。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可获得银行股东提供的同业授信。
“自去年以来,我们的融资成本至少上升了20%,达到7%-9%。”一位消费金融公司高管表示。趣店、维信金科2017年借款利息支出分别增长226%、108%,但借款余额仅新增91%、87%。
联合资信在捷信的评级报告中称,目前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专注于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消费贷款,由于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粗放式的审批方式容易产生客户集体性违约风险,造成较大规模的坏账率,尤其是缺乏金融风险经验的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管理经验尚待积累。
捷信消费金融2017年不良贷款核销规模明显上升,2015-2017年分别核销不良贷款0.48亿元、6.24亿元和48.99亿元。趣店、乐信和维信金科2017年减值损失分别增长358%、159%、41%,趣店和乐信加大拨备力度主要是坏账水平上升,趣店M1+逾期率上升至0.9%、乐信90+逾期率上升至1.14%,维信金科2015-2017年预期90天以上1年以内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0.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