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负累,阻碍你前进。这样的故事曾在商业世界无数次上演。
你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负累,阻碍你前进。这样的故事曾在商业世界无数次上演。
柯达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胶卷业务仍为其最大营收来源,因而无暇顾及发展数码相机业务,最终其他数码相机公司借柯达的发明将柯达逼上了破产之路。
类似的剧情也在全球移动支付领域上演。美国因为拥有强大的信用卡体系,刷卡消费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因而移动支付在美国变得步履艰难。美国移动支付渗透率落后于日本、中国等众多国家。
将中美的移动支付进行对比,无论是在用户规模还是用户接受度上,中国都已经后来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国。
在美国移动支付市场,苹果姗姗来迟的“苹果支付”和谷歌(微博)的“安卓支付”(谷歌钱包的替代品),以及三星对LoopPay的收购,屡屡成为新闻话题,但是在美国移动支付市场,PayPal才是毋庸置疑的老大,在美国的支付份额也是苹果和谷歌的几十倍。在中国,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微信支付近几年也在迅速壮大。
相比Paypal与支付宝,二者差距已十分明显。早在2013年底,支付宝移动支付总金额就已超9000亿元,远远超过硅谷两大移动支付巨头PayPal和Square移动支付3000亿元的总和。
信用卡阻碍美移动支付发展
过去一年,苹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继推出了自家移动支付系统。这些所谓的“数字钱包”原理大体相似,旨在取代银行卡刷卡消费,使用消费者手中的智能手机来完成支付。
不过,有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使用这些新支付技术的用户并不多:在美国,大约有20.7%的iPhone 6/6 Plus以及iPhone 6S/6S Plus用户曾使用过Apple Pay。
在这些使用过Apple Pay的用户当中,有57%的用户表示,他们在一周时间仅仅使用一次,而15.3%的用户则表示,在一周时间他们从未使用过。对于三星Pay和Android Pay来说,这一数字就更低。
在美国,移动支付之所以还未被广泛采用,最大的原因在于其信用卡体系已十分完善,刷卡支付并不复杂。无论是搭乘地铁,还是去百老汇看演出,人们普遍选择刷卡消费。而这,已经成了美国消费者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很难被移动支付这样的新支付方式所改变。比如苹果Apple Pay正尝试取代银行卡,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多大兴趣。
美国移动支付企业要面临的,是教育消费者摈弃旧式的支付习惯。该领域比较大的“玩家”正在尝试通过提供节日激励或折扣来刺激消费者使用其产品,但这一做法无异于隔靴搔痒,短期内无法真正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
在用户体验方面,苹果、谷歌已经考虑得十分周到细致,因为他们深知一旦在用户体验上无法满足要求,他们苦心打造的支付方案便会遭到弃用,但各地不断出现的支付操作延迟、系统无法识别等技术问题,依然使得Apple Pay的推广受阻,在遇到问题后,用户和商家随时就会切换为传统的刷信用卡或付现金的支付方式。
另一个阻碍美国移动支付获得广泛推广的障碍是安全性问题,尽管苹果、谷歌等在移动支付功能推广过程中都一再强调其安全性,但普通消费者并不理解其所宣传的多重加密、随机生成数字等复杂技术概念,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保守的用户来说,他们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习惯和适应将信用卡信息保存在手机中、再直接通过手机来支付这样的新鲜手段。
从中美文化角度看支付的差距
一,如何证明身份和权利
中国的各个银行的网上银行都有各种安全措施。比如,登录招行的专业版要插一个USB key,用工行的网银做转账要用那个密码器。以前工行还有个叫U盾的东西。而在美国,用各家网上银行,都不需要USB key或下载一个数字证书。所有的网上银行都只需要用户名密码登录。
中美社会在“如何证明我是我”的做法上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网上银行身份认证上。美国是没有房产证这个东西的。很多人都好奇:没有房产证,一个美国人是怎么证明某套房子是他的。在美国,对地产的所有权叫做“title”。Title的记录都保存在政府那里,比如西雅图和周边地区属于华盛顿州的King County,这里的title记录都保存在King County的政府网站那里,
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和观念里,身份和所有权的归属的证明是非常依赖于对一个特殊物件的持有的(比如:USB key、数字证书、房产证、身份证);而在美国社会,身份和所有权的归属的证明并不依赖于对一个特殊物件的持有的。其实这说来也不奇怪,中国社会的这种文化和观念是由来已久的:以前古代的玉玺、虎符、地契,都是这种“对一个特殊物件的持有”的体现。
二,对大一统的东西的态度
美国人的做事方法很多也都是基于一种开放的协议。例如,美国人一直到今天仍然很喜欢用email。Email的特点是基于一组开放的协议:只要遵循这一组协议,谁都可以写一个邮件客户端或者邮件服务器,并不要求所有人都用Gmail。相反,微信和Facebook这类通讯工具都是封闭的、大一统的:只有两个人都装了微信,他们才能用微信来交流。
美国人不喜欢大一统的东西,不喜欢被强迫用一个什么东西。如果你跟美国人说,想要这样这样,你必须要装Whatsapp,很多美国人的心里会马上有一丝抵触情绪。这种深层的抵触情绪反过来促进了很多美国人搞开放的协议和生态系统,因为他们不想被强迫用一个软件,也不想强迫别人用一个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