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排队,也要刷云闸机出行。”杭州市民小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即使排队,也要刷云闸机出行。”杭州市民小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所谓“云闸机”,即让传统只能识别固定票卡的地铁站闸机与互联网结合,具备网络身份识别及付款结账功能。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杭州地铁进站闸机分为两种,云闸机及传统闸机。其中,云闸机支持NFC近场支付、支付宝扫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
在进入公共服务的大潮中,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移动支付巨头们布局抢滩,移动支付场景的争夺终于从商家付款来到了公共交通。
移动支付瞄准公交出行新蓝海
刷手机坐公交,最早是在2016年8月,由支付宝联手杭州公交集团在公交506路(武林门北至余杭)上实现的。这是一种将支付宝生成的二维码对准公交车上的刷卡器扫描,听到“叮咚”声后就完成付款的方式。
将传统的公交卡进行虚拟化,对公交公司而言,收银效率进一步提升,避免了假币的问题。对于卡通公司而言,借此实现了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从以前的“认卡不认人”到“一卡一人”,后续可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数据价值。
杭州的上班族小洪说,“以往坐公交车没带交通卡就很不方便,最头疼是翻遍口袋没零钱。”现在不用带交通卡、也无需再投币,刷手机即可乘车,这极大地方便了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尤其是外地游客。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Q2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总规模达到27.1万亿元。其中,支付宝二季度的市场份额占比为63.1%,财付通二季度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9%。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公交移动支付领域已经由公交拓展到地铁,支付形式表现为通过NFC近场支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等多种形式。
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虹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就北京的显示情况来看,开通了NFC近场地铁刷卡后,公交一卡通的销量已有减少,并且在充值方面,许多人已经开始尝试在线充值。
而随着刷脸支付商用落地后,在公交出行领域也将推广。目前,直接刷脸乘坐地铁技术已经实现。
2017年10月云栖大会期间,杭州公交展示的“刷脸支付+公共交通”的应用场景,就应用了蚂蚁金服、阿里云、高德地图等合作伙伴的技术,用户只需在终端简单完成个人真实人像信息注册后,就可以不带手机,直接刷脸乘车。2017年12月5日,上海地铁也实现了刷脸乘车的技术。
BATJ与银联齐发力
根据第一记者了解,目前,腾讯、支付宝、银联云闪付、京东闪付均已布局公共交通出行领域,结合了小额、高频、刚需三大特征的交通出行成为移动支付巨头的必入之地。
在公交出行领域,2017年12月11日由中国银联联合产业各方共同发布的“云闪付”支持打开APP直接使用银联二维码扫码支付、各类手机Pay开通申请。同时,中国银联在各地持续加快对交通出行支付服务体系的布局。目前有360余个市县可以受理银联闪付,有10个城市的地铁可以受理银联闪付或二维码支付。12月26日,腾讯、财付通、武汉地铁集团和武汉智慧地铁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武汉“互联网+交通”发展。自26日起,武汉地铁全线网开通NFC安卓手机过闸、手机扫码购票等服务。同日,杭州地铁和蚂蚁金服联合宣布,自12月27日下午5点起,乘客只需在支付宝内领取“杭州地铁乘车码”,就可以在杭州72个地铁站直接扫支付宝二维码入闸乘车,而无需再购买实体地铁票。这取代了此前的云购票服务(乘客在支付宝内提前购票,再到地铁站自助取票机上取票)。
根据支付宝介绍,生成乘车二维码后,基于支付宝“先乘后付”的信用能力,通过刷二维码先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用户就可以轻松过闸,先去坐地铁,而地铁费用的扣款则发生在之后。即便在没有网络信号的环境下,或者支付宝账号内没有余额,也能保证乘客先乘车。
无独有偶,京东支付在公交出行领域的布局,也是采取了先乘车后付款的模式。2017年9月,京东支付联合北京轨道交通单程票互联网票务的官方服务平台——易通行APP推出“乘车二维码”支付服务,用户只要下载易通行APP开通“乘车二维码”,并绑定京东支付作为后付费扣款账户,就能使用该功能乘坐北京地铁。
京东支付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方式打破了用户乘坐地铁需预充值消费的壁垒,是针对消费者出行支付体验的全面升级。
银联云闪付的“先乘后付”则是通过预授权的形式实现。上述受访对象小严表示,如选择闪付模式进站,可在进站时先刷预授权,出站后再进行结算。
“一挥即付”、“一扫即付”已成为百姓交通出行的新常态。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公交出行领域中,一扫即付的支付方式包括扫码付(购票、乘车码);一挥即付的支付方式依托NFC技术展开,包括通过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Huawei Pay、Apple Pay、Samsung Pay、Mi Pay)等方式或者开通具有闪付功能的银行卡等。
扫码付与NFC的王者之争
支付巨头抢滩公交出行市场,花样繁多。移动支付改变日常乘车消费习惯已经成为公交出行领域的一大趋势。时效性、便捷性、安全性,成为了大多数用户在选择移动支付方式时考虑的问题。
在公共交通场景下,NFC近场支付相对有着数据传输、安全性及用户体验三大优势。无需连接移动网络,可避免因手机没有信号而无法支付的尴尬。此外,NFC模式省去了手机解锁、打开App、点击扫码等多个繁琐环节。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NFC的银联支付标记替代银行卡号进行交易验证的技术,可降低卡号在信息存储、传输等环节中发生泄漏的可能性,更加安全。
然而,相比二维码支付技术近两年的迅速崛起,NFC支付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在移动支付领域,用户规模与用户对支付品牌的熟知度对交易规模的影响较大。
有用户对记者表示,不论近场支付是否方便,自己更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扫码付款模式,因此在乘坐地铁时会使用支付宝支付乘车。
扫码支付技术成熟,已经形成广泛的商户覆盖和用户习惯,NFC支付在公交领域的优势则在于快捷,特别是在手机没有信号的情况下,NFC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但随着双离线技术在公交支付领域的广泛应用,扫码付正在逐渐拉近与NFC在支付体验上的差距。
以支付宝为例,与在便利店“刷”支付宝不同,乘坐公交的支付信息并不是瞬间显示,而是在“叮叮”声响后的大约2-3秒。这就是支付宝公交码的“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保证了在0.3秒内,在闸机、手机双双离线的情况也可以保证人顺利刷卡乘车。
“云闸机上的每种支付方式,我都体验过。”小严表示,近场支付相对方便,手机放在云闸机上即可通过。如果佩戴可穿戴设备,连手机都不用掏,直接通过手表刷“卡”进闸机,乘坐地铁。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NFC技术的最大问题在于用户教育和普及,不过公交出行领域,NFC的体验要远胜于扫码付,后者需要解锁手机、打开APP等动作,而NFC真正实现了“一挥即付”。所以,一旦用户有过NFC支付体验,成为忠实用户的概率很大。扫码付凭借遥遥领先的用户普及度,可能在开始时领先,但中长期看,很大概率会被慢慢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