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移动支付 信用建设需放在首位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发表于: 2018-03-07 15:55:20
  • 责任编辑: ningdi

“可以使支付宝或者微信,窗口贴的二维码,扫一扫付款就中。”烤面筋摊主张军头也不抬地告诉记者,说着他也没停下手里的活,熟练地串面筋,给面筋刷酱。

“可以使支付宝或者微信,窗口贴的二维码,扫一扫付款就中。”烤面筋摊主张军头也不抬地告诉记者,说着他也没停下手里的活,熟练地串面筋,给面筋刷酱。

这是此次春节回家,记者在豫中的一个小县城小吃街里遇到的。事实上,不光是卖小吃的小摊小贩,大到超市、商场,小到村口买菜,如今,店家都贴了二维码付款标志,并会告知买家可以使用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不再是大城市的标配,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零钱都不用准备,走到哪儿都可以扫码。”讲起在杭州使用移动支付的经历,23岁的程序员杨文博很是得意,“没想到在老家也处处可以用手机支付,简直难以想象。”他对于移动支付的普及速度感到惊讶,“这下不用担心没带钱买不了年货了。”在春节假期,记者发现,无论是路边摊还是大大小小的商铺,都摆上了扫码支付用的二维码,一个是微信,一个是支付宝,大部分都支持这两种。即使没有摆放二维码,店家也会拿出手机进行收付款操作。

“扫码支付给乡村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用担心收到假钱,省去了找零钱的麻烦,也让收支情况变得一目了然。”在走访中,多数商家如是告诉记者,这是他们选择跟上潮流,加入移动支付大军的主要原因。对于扫码支付,多名商家向记者表示,有专门的推广人员下乡推广,已经开始使用半年左右。

据蚂蚁金服方面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已经有4000万小微商户在线下使用收钱码,而国内线下具有经营性质的小微商家及个体户总量约1亿户。但是,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也潜藏着一些风险,需要商家和消费者慎之又慎。事实上,自打以微信、支付宝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布局推开来,围绕二维码付款的骗局不断被揭露。有想着办法少付款或不付款的,也有想着办法套取用户信息的。

“遇到过拿假的付款截图糊弄我的,他根本没付款,只是出示一张照片给我看,当时比较忙,就只瞄了一眼金额,哪还顾得上看收款人是谁。”一位小吃店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听电视上讲,还有用自己的收款二维码偷偷粘贴到商家二维码上的,仿照店家的微信昵称做的二维码,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这样一来,收的钱都到他账户上了,真是坏良心。”

在长春上学的妹妹告诉记者,某大学门口曾出现过扫码赠礼的摊位。简易的长桌上总是摆满各色毛绒绒的布娃娃,十分讨喜,喇叭里还循环地播放着“扫码免费送”的宣传。总会有很多女孩子围上去了解情况,或者参与活动。 “学校的论坛里有人说这个是骗人的,他们要给身份证拍照片,然后用学生们的身份信息申请贷款。”过了两天,妹妹所在的学院群里果然收到了学校的通知,让学生们警惕需要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活动。“和礼品比起来,还是保护个人信息比较重要。”妹妹心有余悸地说。

涉及金钱,谨慎点总不为过。遇到多付款或者付错款的情况,同样需要消费者和商家诚信协商来处理。上班族王先生就遇到了一件点错小数点造成翻倍付款的糟心事,“我有一次在写字楼下小超市扫码买东西,误将25.8元写成了258元。好在小超市店主通明事理,收款二维码就是店主本人,出示付款记录,经过协商就立马退给我了。要是大超市退款的,就要提出微信申请,至少需要两三个工作日才能退回。”

实际上,像王先生这样支付错误的不在少数,很多情况也并不能及时发现,而且像支付宝这种点对点的付款方式,错转或多转的钱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申诉机制,很多时候全凭自觉。

面对日益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规范必不可少。制度是市场规范化运作的“硬件配置”,顾客、商户等市场参与主体是确保整个市场有序的“软性力量”,在移动支付诚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硬件配置”和“软性力量”缺一不可。

国家发改委在《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单列“信用体系”条目,明确提出“积极发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用,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

因此,在线上支付模式盛行的时代,需要消费者和商家明辨、谨慎,更应把诚信放在首位。既要包容性监管,又要穿透式监管。不断完善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开辟专门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卖家、买家不诚信情况的举报、公开途径,抑制虚假交易。

同时,健全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大力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需要公民从习惯他律转变为主动自律,提升诚信意识。从而严守规则,恪守诚信,也让公共文明和契约精神得以不断提升。从而使移动支付在规范的轨道上越行越远。


相关标签:
支付
信用
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