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扫码支付,迎来了限额监管。
静态扫码支付,迎来了限额监管。
12月27日,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对个人客户的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进行规范,要求从2018年4月1日起,“风险防范能力达到D级,即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静态扫码的模式,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推广扫码支付中所使用的模式,用户打开手机APP(支付宝、微信)扫商户的二维码进行付款。这种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及。
买个红薯、吃个饭都能“扫一扫”支付,为什么要对其限额呢?
支付之家网总编张庆亮向独角金融表示,这种静态扫码的模式面临数据和资金的安全风险。黑客可以在二维码中嵌入病毒链接,用户一旦扫描了带有病毒的二维码,用户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就完全暴露在了黑客的面前。黑客的恶意代码可对用户的交易数据进行篡改,用户扫码付款完成后,资金可能不是流向商户而是流向了黑客。
其次,就算没有病毒,很多商家的静态二维码长期不更换,很容易被“掉包”,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所谓“调包”,就是用别人的二维码换掉了商家的二维码。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有商家的收款二维码被人“掉包”,直到有顾客付完款提醒后,商家才发现自己白白地为犯罪分子打了工。
既然有这些弊端,干嘛不干脆取缔,而只是进行限额呢?
张庆亮认为,静态扫码对小微商户来说几乎不存在设备成本,只需要一个立牌就可以进行收款,因此降低了收款成本,而支付机构也愿意大力推广此类的静态扫码业务。
静态扫码的限额规定会对日常支付有影响吗?
张庆亮认为,影响很小,单天500元的额度,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但像是买手机、买电脑这些一次性消费超过500元的,就没办法继续让顾客扫码支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