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二维码付款在有些人群中已经取代了现金。
王峰
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二维码付款在有些人群中已经取代了现金。
据调研公司益普索调查结果显示,中国77%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在全球位居第一位,其中2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出门只带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的现金,14%的人已不再携带任何现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3亿,在手机上网用户中的渗透率达90.8%。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当于美国的11倍。
2017年底,人民银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对包括二维码支付提出监管要求,其中对用户使用二维码支付的支付限额进行明确规定,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用户用手机扫描商户二维码贴纸(即静态码)的消费方式,限额为每人每天500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经理李铁等3名代表建议,取消过度限额规定,要求支付机构根据风控能力自行设定交易限额。
李铁等人指出,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第三方支付风险主要包括洗钱风险和备付金操作风险。
针对洗钱风险,我国采取严格推进账户实名制来落实“了解你的客户”要求,针对备付金操作风险,我国已从过去采取银行分级存管转向更严格的集中存管。
其指出,账户实名制和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推进落实将有效防控第三方支付风险。而在用户交易中所涉及的欺诈风险,由于大数据风控和生物识别等支付安全能力的不断提升已趋于可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中国银联公布的信用卡欺诈率约为万分之一,而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布的移动支付资金损失率更是低于百万分之一。
不仅如此,无论是中国银联和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已明确对消费者交易中产生的风险损失提供补偿机制,有效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从国际监管实践看,无论是美国《电子资金转移法》和《货币转移法》或欧盟《第二代支付服务指令》、《电子货币法令》,基本没有具体规定支付限额的要求。
代表还建议,对用户进行持续教育,引导消费者和商家根据自身消费习惯和风险状况,自行选择设定交易限额。通过保险等方式完善风险救助机制,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