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了《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银支付[2017]209号文)。核心内容是:到2018年6月30日之后,支付机构所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需要通过网联平台处理。6月30日成为业界所谓“断直连”大限。
201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了《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银支付[2017]209号文)。核心内容是:到2018年6月30日之后,支付机构所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需要通过网联平台处理。6月30日成为业界所谓“断直连”大限。
2017年末,人民银行再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银办发〔2017〕242号发布),要求银行和支付机构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跨行支付业务,明确不得新增不同法人机构间直连处理条码支付业务,存量业务应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快迁移到合法清算机构处理。296号文具体实施时间是2018年4月1日,事实上的“断直连”大戏,早已上演。
从商家和消费者层面看,“断直连”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收付环节甚至不会有任何感知,毕竟监管也不应以牺牲用户体验为前提。但在关系到支付的企业链上,“断直连”三字包含着政府关怀、企业竞争和各方利益的不断调和。抛开“4月1日、6月30日”等期限,这事我们甚至可以从十几年前说起。
1.“直连”之死
我国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可追溯到上世纪末,北京首信易和上海环迅是中国最早的两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彼时第三方支付作用仅限于支付通道,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发展较为缓慢。随着电子商务(主要是淘宝)的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主要是支付宝)在电商平台的强大作用下,业务突飞猛进。当然这离不开支付宝在2005年提出的“担保交易”概念,第三方支付也由单纯的通道模式转向更富想象力的账户模式。从那时算起,“直连”见证了我国第三方支付壮大的十几年。
直连模式下,常见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包括代付代扣、快捷支付、银行卡支付大体流向都是:用户→第三方支付→银行。“没有中间商”是直连模式的特点,“自己赚差价”则是其中利益关键。在参与角色更少的模式中,利润由支付机构、银行协议分配。此外,相比早期的银行支付产品,第三方支付在体验上也更加出色。
但是,直连也存在不足。
首先,直连对支付机构来说并非“众生平等”。支付机构通常靠手里的备付金、客户等资源多少,获得对银行的议价能力。换句话说,直连使银行渠道成为一种独有资源,掌握渠道即掌握与银行的信息通道,规模不同的机构掌握的渠道数量、质量、价格都有所不同。
其次,直连系统基本都需要单独开发、专线对接,对接时间和费用都是双方要考虑的。总而言之,直连对小银行和小支付机构并不友好,绝非“想连就连”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直连存在不可忽视之风险,在监管看来直连是第三方支付后续发展中很多乱像的根源。直连模式下的跨行支付清算业务可理解为两笔几乎同时进行的业务:一笔用户付款行的备付金收款,一笔商户开户行的备付金付款。这样的流程难免导致交易信息碎片化,第三方支付企业相当于大商户的存在,银行没能直接获得交易信息,账户真实状态无法及时了解,所以容易滋生违规乱象。
直连带来的不公与不安成为它的重要“死因”,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明确表示:“网联的成立以及断直连的要求,是出于支付系统的公平竞争和安全考虑,中国的手机支付和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面,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风险,我们需要在鼓励竞争中防范风险。”
2.关系户横空出世,同室操戈好戏上演
直连模式被切断后,第三方支付服务流程将变为:用户→第三方支付→清算组织→银行。
作为一个新兴的清算平台,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下称网联)由央行指导和推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支付机构共同发起筹建。网联并非监管单位,它仍是公司制企业法人,于2017年8月在京正式注册成立。共有45家机构和公司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根据网联第一期股东出资明细表,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等7家政府背景单位合计持有37%股份;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财付通各持有9.61%股份;网银在线(京东)持有4.71%股份;天翼、快钱、平安付等35家支付机构合计持有剩余的36.07%股份。从股东构成来看,网联带有鲜明的监管意志。
来源:《2017网联清算公司设立协议书》
网联出生使命主要是处理支付机构发起的且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从而实现非银行支付机构及商业银行一点接入,提供公共、安全、高效、经济的交易信息转接和资金清算服务,组织制定并推行平台系统及网络支付市场相关的统一标准规范,协调和仲裁业务纠纷。
初生的网联,受到了业界不少质疑。
众所周知我国是网络支付发达的国家,并且每年还有“双十一”电商促销、春节红包两个明显的交易高峰,这意味着网联除了要满足日常支付需求,还须具备高水平的承压能力。根据支付宝对外公布的2017年“双十一”数据,促销当日其支付峰值最高可达25.6万笔/秒。受“红包文化”影响,春节期间的财付通支付峰值也轻松超过20万笔/秒。支付宝和财付通都称得上“久经考验”,但对于新生的网联来说,行么?
答案是肯定的。
网联并非门外汉,其核心人员均来自各大支付机构。早在2017年9月,网联就组织过多银行/支付机构联合多轮压测,早早奠定转接行业全部网络支付交易的基础。此外我们还注意到,无论是日常支付处理,还是在“双十一”、“春节”等关键时刻的交易中,只有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交易才需要经网联转接清算。而通过支付账户余额、余额增值产品、消费金融产品等进行支付的交易,支付机构在支付环节无需与银行“交互”。据网联内部人士透露,17年双十一除去支付宝内部闭环处理部分,再按照银行和机构端系统处理能力推算,支付宝涉及银行账户的交易峰值约在7万笔/秒左右,春节期间财付通的支付峰值与之相差不会很大。在保持平稳运行状态下,网联平台可处理12万笔/秒交易峰值,并留有6万笔/秒的冗余处理能力,总计最高18万笔/秒的性能指标,在理论上完全可以经受住“双十一”以及“春节红包”高并发极值考验。
相对性能担忧,网联接入进度更令人关注。
根据4月16日网联发出的《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渠道接入工作情况通告的函》,有462家商业银行和115家支付机构已接入网联,可覆盖绝大多数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但完成接入并万事大吉,据《国际金融报》6月25日报道,仍有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表示目前尚处测试阶段。报道称接入的各项业务并没有完全统一标准,每家支付机构都需要自行开发与网联/银联对接,因此在开发和测试阶段就需要不少时间。
除了稚嫩的网联,中国还有一家更知名的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中国银联。
银联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于2002年,它的出现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问题,其股东主要是全国各个银行,属于典型的国企。无论是网联还是银联,“合法资质“都是它们强调的标签。换言之,支付宝、财付通以及某些商业银行的实际支付清算行为,应该打上”非法“的烙印。民生银行厦门分行、平安银行就因违规开展支付清算业务,在今年3月分别收到人民银行1.3亿、1300万罚单。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断直连”前夕的清理行动,或者说来自监管层善意的提醒。银联与商业银行间有利益之争并不奇怪,争夺早在银联商务(银联全资子公司)进军银行卡收单市场时,就已存在。
当第三方支付线上业务随着电商市场饱和而饱和后,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支付机构将二维码作载体,介入线下支付场景。配合活动促销等一系列手段,二维码支付疯狂卷地,直接威胁实体银行卡的支付地位。根据央行296号文规定,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换言之,监管层也明确将线下场景中的二维码支付认作银行卡收单业务。在传统银行卡收单市场中,银联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直连被切断后,二维码支付线下市场部分,它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相比于网联,老道的银联对政策风向反应更为迅速,各项工作推进也更快一些。2017年6月30日,银联就完成《中国银联无卡快捷支付技术规范》,并牵头策划建立网络支付转接清算平台——银联无卡快捷支付系统。半年后也就是今年1月,新一代银联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便正式向各类成员机构全面开展大规模的业务承载服务。随后各大银行、财付通陆续完成接入,确保在“断直连”后二维码支付业务的无缝过渡。
同样具备“合法资质”的网联在条码支付市场上也不甘落后。5月11日,网联宣布与支付宝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合作。网联将为支付宝条码支付业务提供转接清算服务,并面向收单机构提供支付宝条码支付业务接入服务。
银联、网联在条码支付清算市场中,竞争难免。也许在央行妈蚂看来,除了清理障碍,培养竞争意识也是一种科学的育儿手段。今年两会,李克强表示将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随后央行也发布具体相关指引,万事达卡、Visa等大名鼎鼎的国际清算组织进入中国市场只是时间问题。银联、网联都有可能在本土面临外来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进来”之前银联已实现“走出去”,银联国际业务成绩出色。国产两大清算平台,网联绝对中国特色,银联则与国际接轨,无不体现着我国的监管智慧。
3.暴发户情绪稳定
支付宝和财付通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玩家,特别是移动支付,二者合计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当监管决定成立网联来承载涉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并叫停条码支付直连时,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都表示坚决拥护。
支付宝:支付宝取得的成绩与监管部门对创新的包容和支持密不可分,支付宝认同央行一直以来为规范条码支付移动支付所做出的努力。对于本次规范(296号文)的相关内容,我们会持续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并与业界、监管部门一起,继续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财付通: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们认同央行一直以来为规范条码支付所做出的努力,这些努力在本次规范(296号文)中有重要体现。我们也在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同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腾讯财付通公司希望与业界、监管部门一同探索更具技术前瞻性的创新模式。
支付舞台唱“二人转”之前,也曾上演支付宝的独角戏,2005年以前支付宝市场份额可达75%以上。担保交易、快捷支付等玩法的鼻祖都是支付宝,夸张一点说,支付宝发家事迹几乎等同于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史。事实证明,彼时马云冒着坐牢风险去做的事,孕育出了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独角兽——蚂蚁金服。移动时代的到来给财付通带来机会,微信红包被认为是财付通在支付舞台搅局的重要节点,尽管支付宝迅速跟进推出红包产品,但于事无补。2016年前后“独角大戏”彻底下画,财付通虎口夺食,稳坐第二把交椅,也由此拉开了双方支付战争的序幕。二者竞争间,把中国移动支付舞台踩在脚下,同时也把它带到了新的高度。
政策的改变不会影响支付宝、财付通在第三方支付领地的头部地位,毕竟二者都拥有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具有夯实的支付基础。当然,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战争不会随着“直连之死”而结束,互联网世界流行的合并,在阿里和腾讯之间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断直连”最明显的变化是在整个支付链路中加入清算角色,而这个角色不是慈善家。于是有人担心额外的支付成本,最终会被支付宝、财付通转嫁到消费者或商户身上。毕竟此前,财付通(微信支付)、支付宝都由于余额体现的服务成本,先后向用户收取提现手续费。但目前为止,尚无消息表明“断直连”会在消费者或商户端增加“肉眼可见”的支出。
4.二百余户寻常百姓如何是好
“断直连”并只是关系户、暴发户的事情,它关系其余200多家支付机构。在人民银行官网的行政审批公示中,获得许可的支付机构已由原来的270多家缩减为243家。考虑到央行在原则上已不再发放新的支付牌照,存量的支付牌照也会随着牌照续展而减少。总体上,第三方支付公司会越来越少。
“断直连”最直接的后果是,所有支付机构的银行通道都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通道不再是特定支付机构的独占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对不少支付机构而言,切断直连意味着低成本、通道多等曾经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这些以支付通道服务为主要业务的支付机构,必然会面临更深刻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支付机构不得不考虑更推出具竞争力的产品,切入更有优势的市场,甚至出海。
事实上在头部市场几乎被瓜分完毕后,早有不少支付机构靠深耕垂直的、细分的行业来获取生存的空间,“断直连”会让它们更坚定这一方向,并尽可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守住这一亩三分地。不妨猜测,“断直连”后支付市场继续洗牌。比如寻求出售,但是在小米、美团、滴滴、唯品会等互联网新贵均已收下支付牌照后,卖价还能有多高?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支付方式众多,导致商户在面对不同的用户时,产生了聚合需求,特别是在线下部分,这种需求更为明显。特备是在支付宝、财付通向线下场景的大规模迁移的过程中,两大巨头由于缺乏线下力量和经验。此时,线下聚合支付服务应运而生。聚合支付也称第四方支付,主要提供数据管理、营销、商户拓展等等服务。典型品牌有收钱吧、钱方好近、利楚扫呗等等。“断直连”不会影响支付宝、财付通与第四方支付服务商的系统对接,他们之间的合作模式没有改变。
如果说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带来了不少乱象,那么它为发展基础的第四方支付负面频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没有牌照困扰的支付服务商,或许更出格。不少聚合支付服务商都从事着实际上的收单、转接清算等业务。毕竟凭数据管理、营销服务、广告的收入,利润实在微薄,但是做资金截留就不同了。对此,许多聚合支付企业都会一口否定:“他们才不是聚合支付!”
以规范行业为初衷的“断直连”也许能产生连带作用,欲走捷径的支付服务商,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6.番外
言必创新,中国金融的业务节操没有下限,于是事关重大,中国金融的监管力度也没有上限。监管政策就像上帝之手,它也许会迟到,但绝不缺席。至于最终下来的是一巴掌,还是一拳头,那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言,金融企业(没有特指)在监管的真空地带蛇形走位,有机会快速发家致富。正常节奏吃成大人再挨一巴掌或一拳头,死不了;倘若野心过大,一口吃成大胖子,上帝也会提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