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客户专享特权”的名义招募体验者——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分期尤其是大额消费分期业务的包装可谓不遗余力。
以“优质客户专享特权”的名义招募体验者——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分期尤其是大额消费分期业务的包装可谓不遗余力。
不过,据《证券日报》记者测算,这项号称“免息仅收手续费”的专项服务,真实费率标准可达年化16%以上,如果也时髦地与活期存款利率(0.3%)作对比,则可以得到令人咂舌的逾53倍的计算结果,对于优质客户而言,风险定价的优势似乎并没有获得充分发挥。
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多家大中型上市银行的2017年年报中,均有对于信用卡分期业务的业绩贡献度和收入增速的描述,最高增速逾六成。
商业银行力推消费分期“专享特权”
“最近被几家银行轮番轰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恭喜我获得信用卡消费分期特权或高达数十万消费贷款特权,广告语根据不同的推送时间分别与为假期消费保驾护航或装修、教育、旅行、购车等相关”,家住北京市西南二环的王女士最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的口气都像是我中奖了一样,但是几家银行都在发放类似的特权,我觉得资格并不像银行说起来得那么稀缺。”
对于银行卡消费分期,多数信用卡用户并不陌生。过去,信用卡分期付款主要包括账单分期和单笔消费分期,银行通常按照所分期数的不同,收取不同的手续费。无论是账单分期还是单笔消费分期,其前提都是先产生消费行为,然后客户再对产生的信用贷款进行分期偿还的设定。此后,先贷款后消费的现金分期业务赚取了更多的眼球。
目前,部分银行还推出了高额预约消费分期业务,这项服务贷款金额可以比客户原本的日常透支额度高出数倍,不过通常单次预约的有效期较短。此外,还有部分银行主推纯信用无抵押的大额消费贷款,还款时间设定相对自由。
真实费率标准最高达年化16%
在多家银行的官网上,分期业务出现在首页或信用卡频道的首页上。虽然规模与对公贷款动辄数亿元的规模没法相提并论,但分期业务却是银行最接近所谓“暴利”的业务之一,对于银行来说,其性价比相当高。
以一笔总额为12000元的信用卡分期业务为例,根据分期的时限不同,银行收取费率不等的手续费。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是选择按照12个月以上进行分期,手续费按每月0.66%收取;如果仅分2期,手续费按照每个月1%来收取”。据此计算,12个月分期的手续费合计支出为12000×0.66%×12=950.4元;2个月分期的手续费合计为12000×1%×2=240元。表面上来看,上述收费标准年化费率在8%-12%之间,但实际上,银行的收益率远不止于此。
按照银行的说法,用户分期付款的手续费是按照期初用户分期总金额乘以一定的费率系数来计算,并不是按照每月剩余的贷款额度来计算。但是,仍以上述贷款12000元为例,显然持卡人并不是一直使用着12000元的贷款额度,而是逐月递减,以12个月和2个月的资金占用均值来考量,每月的递减速度分别为1000元和6000元。按此计算,月均的资金占用约为6500元和9000元。
如果按照考虑每一期递减因素的测算方法,12期分期付款实际的手续费费率为950/6500,结果为14.6%,而2期分期付款的年化手续费费率还要更高一些,达到16%。
不同银行的手续费标准不尽一致,但是大体上相差不大。例如,另一家银行不管分几期,月均费率均为0.75%,其实际的年化手续费费率达到了16.6%。
仅仅是单从费率来看,分期业务的“暴利”程度已经与P2P有一拼。不过,从资产质量而言,银行分期业务的整体质量应该是远远高于P2P的,因为其贷款客户实际上是从银行现有的普通的信用卡客户中筛选出来的,银行掌握的分析数据比较详实。而P2P行业的贷款客户资产质量往往是良莠不齐,多数客户恰恰是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且资金投向不确定性较强。
四大行去年分期交易额增加
事实上,分期业务凭借其较强的赚钱能力已经在上市银行财报中占据了相当的笔墨。
多家大中型上市银行在2017年年报中表示,“加大信用卡分期、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的推动力度,着力推进零售贷款结构调整,提高贷款收益水平”。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国有大行均在年报中对于信用卡分期业务进行了“高度评价”。例如,某国有大行2017年信用卡透支增加逾8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主要是因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持续发展以及交易额稳定增长;另一家国有大行去年信用卡分期交易额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22%。
事实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于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推介势头更为猛烈反映在财报上,分期收入的贡献度既可以看作是雪中送炭,也可以是看作锦上添花。
例如,某股份制银行2017年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小幅下降,但信用卡刷卡佣金及商户分期收入却实现了增长;另一家股份制银行2017年信用卡分期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分期业务收入逾200亿元,同比增长逾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