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征信系统采集信息已经覆盖9.9亿自然人、2591.8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分别接入机构3564家和3465家,年度查询量分别达到17.6亿次和1.1亿次。
作为国家征信基础设施,央行征信中心运维的征信系统于2006年正式上线,目前征信系统采集信息已经覆盖9.9亿自然人、2591.8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分别接入机构3564家和3465家,年度查询量分别达到17.6亿次和1.1亿次。
而近期,征信系统的升级优化工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过,此前市场传言多有误读。4月22日,央行征信中心回应:
征信系统升级优化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并无明确的上线时间表。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查询的信用报告没有变化,不是所谓的新版信用报告。
仅就本次升级而言,由于升级前后向征信系统报送数据的机构和数据种类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个人经济生活的影响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虽然央行是这么回应的,但目前正在内测的新版征信报告的一些变化你还是需要了解的。
考虑采集“共同借款”信息
二代征信系统建设将考虑采集“共同借款”信息。这意味着,共同借款信息会同时展示在每个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金融机构在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时会把共同借款信息考虑在内。
所谓“共同借款”是指一笔贷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借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负有连带义务的每个债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因此,有必要将共同借款信息展示在每个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真实、准确反映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征信中心在新版信用报告中增加“共同借款”信息采集内容,是本着“尊重事实”原则,将借款信息同时展示在每个借款人信用报告中,如实反映借款人负债情况。如后续借款主体发生变更,征信系统将按照金融机构的上报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客观记录实际情况。
展示5年还款记录
新版个人信用报告设计展示“5年还款记录”(包括还款状态、逾期金额),现行个人信用报告也展示了5年的还款记录,只是展示方式略有差异。个人信用报告展示“5年还款记录”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帮助公众积累信用财富,促进获得融资。
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表示,间接地把个人按时借钱还钱的信息也展现出来了,对个人来说是正面信息。新版征信报告把个人5年正常的借款还款信息非常清晰地罗列了出来,有利于个人信用财富地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征信系统建立信用信息修复机制,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期限后从信用报告中删除。
信用评分只用于信贷
拟更新的新版征信报告将推出“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市场也称其为“信用评分”。
王晓蕾介绍,“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将个人信用报告简化为数字,反映其信用状况在全市场中的排序。目前征信中心正在和一些金融机构在验证试用,但模型仍然在打磨过程中。
王晓蕾强调,数字解读来自信贷机构,目前也只为信贷交易服务。至于一个人的信贷行为对其他领域有什么影响要验证其关联性,不能扩大化。“永远不要期望于一个分数能在每个领域都能用。”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目前在草拟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原则便是信息采集的目的,当采集信息要用于原有目的之外的领域时,要重新采集、重新告知大众。
行政处罚信息被纳入
征信中心方面介绍,为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人民银行从2005年开始推动工商、环保、质检、税务、法院等公共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包括行政处罚与奖励信息、公积金缴存信息、社保缴存和发放信息、法院判决和执行信息、缴税和欠税信息、环保处罚信息、企业资质信息等。
王晓蕾表示,行政处罚信息属于公开信息,征信系统可以采集,但设计上,要等到行政复议期结束后才纳入,此外,目前主要采集的是企业行政处罚信息。作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中心尤其重视数据质量,对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以及有无争议性都特别重视。而且在采集任何信息前,都会广泛征求意见评估其影响。
水费、电费缴费信息要采集?
与现行信用报告的模版一样,新版信用报告设计了水、电、电信等公用事业缴费信息的展示格式,但在实际采集时,征信中心将与相关数据源单位协商,并将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规定,在数据源单位取得信息主体授权同意后才报送数据。同时,征信中心将严把数据质量关,只有在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切实将数据采集入库并对外提供查询。
征信中心自2006年开始探索采集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先消费后付款”的公用事业缴费信息,目的是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面,为更多的有经济活动的个人建立信用档案。2006年,曾与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发文合作,坚持“稳妥、谨慎、成熟一家采一家”的原则,采集个人电信正常缴费和欠费信息,其中欠费信息只采集欠费2个月以上的信息。
根据国际实践和全球趋势,公用事业“先消费后付款”的缴费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借款人的偿还意愿,特别是没有或信用记录较少的信息主体,有助于这些主体获得信贷。
从我国情况看,目前仍有4.6亿自然人没有信贷记录。对这部分人群,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前提下,采集“先消费后付款”的公用事业缴费信息,有助于帮助更多缺少信贷记录的个人建立信用记录,帮助放贷机构评估其信用风险,促进其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征信信息有误怎么办?
信息采集范围的扩大,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征信报告有时会出现某些当事人并没有发生过的信贷活动,或者是部分信息出错。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该如何处理呢?
王晓蕾表示,如果当事人不知情的话,可以向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征信中心会与数据源单位进行协商,如果确实搞错了会进行更正;如果金融机构与当事人意见不一致,建议走法院诉讼程序,根据法院判决做出相应的调整。
据了解,2018年,征信中心共受理个人异议申请4.1万笔,异议回复率99.6%,异议解决率99.2%。王晓蕾提示,“在对外的经济过程中,个人和企业一定要对自己的签字负责,充分认识到把自己的名字写到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要对自己的经济身份充分地珍惜、爱惜。在达成一个合同之前,一定要清楚会对个人、对企业可能会有哪些影响,要做最坏的打算,当承诺对另一方担保时,对方真的不能还钱的时候,能替它还吗?”
同时,征信中心提醒,要保管好个人身份证件,身份证件复印件应注明用途;保管好个人信用报告,不随意丢弃信用报告,不要轻易把信用报告提供给其他商业机构;在公共网络查询、保存信用报告后要及时删除。
来源 | 综合自每经网、21经济、央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