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消费金融增速或放缓 多头借贷风险成业界最大担忧
2019年消费金融增速或放缓 多头借贷风险成业界最大担忧
本报记者 王晓 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0%,增速比2017年放缓1.2个百分点;消费对GDP贡献率达到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在居民消费中,除房地产、汽车等大额消费外,服务居民小额、分散消费需求的消费金融公司,对消费市场的冷暖感知最为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消费金融领域或将面临增速放缓的情况。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现金贷整治过程中,部分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的消费金融用户信用风险暴露;此外,多家消费金融机构表达了当前资金端渠道较窄、同业合作受限带来的影响。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下称《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的84537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在以房贷为代表的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放缓之际,短期消费贷款呈现快速上涨趋势,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领域的消费金融需求正不断释放。
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8年消费金融领域遇到了许多挑战,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一些企业发展经历阵痛,而消费金融用户受经济变化影响更为明显,包括收入、就业、未来预期等变化,带来消费金融用户信用风险水平上升。此外,消费金融领域相当一部分用户存在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的现象,部分用户甚至恶意逃废债。
“我个人对于2019年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赵国庆表示。业务一线的消费金融公司对于居民消费变化更为敏感,例如手机等3C数码产品的销售额、产能下滑,耐用消费品的更新频率出现明显下降,一些基本生活服务类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所上升。
《报告》还指出,部分购房者利用消费贷等产品规避首付比例限制;房价的持续上涨透支了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但居民消费意愿又在不断增加,部分居民转向消费贷款来维持消费水平。尽管居民杠杆率整体不高,但其过快上涨也存在一定风险。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通报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9月,在登记披露平台上披露信息的100家P2P会员机构,贷款余额合计6376亿元,累计服务借款人数9685万人。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费金融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述数据表明,仅通过P2P渠道进行线上借贷的用户有近1亿人次,还未包括小贷、消费金融公司等渠道用户,这是机构争夺的线上借贷主要用户群,但我们日常感知中并没有这么多的借款人,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线上借贷用户多头借贷情况。“我们原来曾考虑不借款给共债客户,但这样可能就没多少客户了,只好放宽一些审核标准。”
赵国庆表示,当前行业背景下,消费金融要坚持小额分散,与场景结合。“贷款用途与场景结合,在当下能尽可能避免多头借贷,避免用户被过度营销、过度消费。”
针对年轻人过度举债消费的争议,知名经济学家陈志武表示,消费金融的主体是年轻人才符合经济学规律,没必要担忧年轻人借钱消费。
上述消费金融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年轻人负债消费,首先要严厉打击“套路贷”;其次,部分平台出于竞争,对年轻用户授信过高诱导其过度消费,也存在隐患。
2018年下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消费金融公司却感受不明显。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表达了希望拓宽消费金融资金渠道的想法。较高的消费金融资金成本带来相对较高的信贷定价,获取的客户风险水平也较高。
《报告》课题组也表示,消费金融融资渠道多元化还需要探索。过去几年消费金融ABS成为一条重要路径。
包银消费金融总经理助理张莎表示,负债端的供给能力是困扰消费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监管部门也推出了同业借款、股东存款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希望能够让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更快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简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流程。
赵国庆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从银行获得授信属于同业业务,同业业务严监管的同时,消费金融资金来源也受到了限制。“严监管资金空转的同业业务方向是正确的,不过消费金融一定程度上被误伤。客单价2000多元的消费金融业务是服务居民真实的消费需求,而不是流向房地产、投资领域。”
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增资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常态。如招联消费金融在增资至28.59亿元后,将再次获得招商银行和联通公司各投资10亿元;中邮消费金融公司从10亿元增资至30亿元;马上消费金融从22.1亿元增资至40亿元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