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发2018移动支付报告 金融科技未来竞争力在哪?

  • 来源:投资者网
  • 发表于: 2019-01-28 16:36:21
  • 责任编辑: ningdi

谁是移动支付的最大主力军?当下微信支付的有望被谁快速替代,下一个金融科技风口在哪里,黑科技最被那类群体追捧?消费者主动扫码抬升诈骗风险,被骗金额扩大,如何主动防范?

  投资者网 占昕


  谁是移动支付的最大主力军?当下微信支付的有望被谁快速替代,下一个金融科技风口在哪里,黑科技最被那类群体追捧?消费者主动扫码抬升诈骗风险,被骗金额扩大,如何主动防范?


  日前,中国银联发布《2018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报告从移动支付安全角度出发,主要研究过去一年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行为中有哪些新趋势、新变化,新风险,以及促进移动支付安全的措施。


  根据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分析,2018年移动支付领域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国家普惠金融及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实施,公众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移动支付消费增长明显;二是移动支付场景建设不断深化,便捷的移动支付产品有效改善人们在各个场景的支付体验;三是金融科技应用助力支付便捷与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四是公众安全知识得到普及,网络欺诈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五是移动支付安全习惯仍需培育。


  那么,这组信息的背后,都告诉了我们哪些重要信息?


  创业人群、全职主妇、IT、学生成为移动支付主力军


  调查数据显示,创业、IT、房地产等行业人群的人均月可支配收入金额位居前三。


  从移动支付消费金额看,创业者的移动支付消费金额领跑其他行业群体,超过3000元/月,全职主妇的移动支付消费月均支出达2863元,进入三甲;从移动支付使用频次来看,IT行业群体使用频次最高,日均使用超过3次;从移动支付消费金额占比来看,学生群体移动消费的支出占超过月可支配收入的4成,移动支付成为该群体主要支付工具之一。


  公共交通、医疗服务、金融理财成移动支付新战场


  支付场景建设并进齐发,在实体零售和网购消费之外,生活出行成为移动支付主战场,医疗支付、差旅票务、金融理财等民生领域成为市场争夺的新热点。


  在公共交通领域,近3成消费者日均使用超5次,创业者、广告/媒体、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成为主要消费人群。在医疗服务领域,家庭主妇、军人和退休老人是使用移动支付的高频次人群。而作为普惠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理财领域,移动支付也可圈可点,数据显示,退休老人,军人和家庭主妇较其他职业人群更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对现金资产的投资保值增值意愿更为强烈。


  从地域来看,江浙沪全面步入移动支付消费时代,安徽、山东、甘肃等地实体店移动支付消费占比高。从支付方式看,二维码仍是目前市场最为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手机闪付受到越来越多年轻高收入人群欢迎。


  金融科技应用拓展 指纹识别受追捧


  调查显示,便捷则成为不同场景下消费者普遍首选因素。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便捷是其首要考虑因素,其次为习惯和优惠(比例皆为近4成)。


  二维码仍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移动支付形式。但随着手机闪付技术在移动设备端的逐渐成熟,其所加载的金融级芯片,结合NFC产生的非接技术,正获得越来越多追逐金融“黑科技”的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这些人群多来自金融、IT等行业,具有较高学历和收入。


  而以生物识别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不断应用于移动支付行业,促使核验精准高效、支付便捷安全。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支付方式获得超过半数消费者的肯定,较去年数据又提升了6个百分点,在35岁以下的男性中,指纹识别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


  绑卡(使用借记卡、信用卡)支付人群的比例较去年增长6%,主要原因是使用储蓄卡进行移动支付消费的群体有明显增长,上升约10个百分点。同时,使用网贷资金支付进一步下降,降幅约6个百分点。


  移动支付网络诈骗发生率下降 但损失金额扩大


  网络诈骗行为发生比例下降,但受损金额扩大,主动扫码抬升诈骗风险,年轻群体遭遇网络诈骗的金额及比例下降。


  随着金融安全消费知识普及与全国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持续深入,受访者风险防范意识有所增强。遭受网络欺诈情况的调查受访人群中的约1/5的消费者在遭遇诈骗时未采取任何措施,较去年有下降。当受访者遭遇风险时,消费者会主动拨打银行客服、110报警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服进行账户挂失。


  与此同时,消费者遭遇传统网络诈骗行为的概率持续下降,与去年相比,社交账号(QQ、微信等)冒充亲朋好友诈骗及以办理信用卡套现等为借口,骗取验证码等支付信息的两种诈骗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但平均网络诈骗损失金额有所扩大。


  从二维码支付欺诈的案件中不难发现,主动扫码的行为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消费风险,约1/7的受访者是因扫不明二维码导致资金被盗,而年轻群体遭遇网络诈骗的金额及比例在下降。


  移动支付安全习惯仍需培育 不扫来源未知的二维码


  伴随移动支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移动支付低风险型消费者比例较去年增长1成。


  2018年高风险移动支付行为主要表现为:更换新手机不解绑银行卡,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21%)、直接删除带支付功能App不解绑银行卡(20%)、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20%)等。同时,有近7成的受访者表示,主动买过银行卡账户盗用相关保险,较去年提升约27个百分点,高龄、高学历的消费者购买盗刷保险的意愿更为强烈。而从实际损失看,与没有买保险的消费者相比,购买保险的受访者在损失金额上明显更少。


  对此,专家提示,日常使用移动支付时需注意卸载手机应用时应删除帐户信息, 不安装不明应用程序,更换手号时应注销绑定的应用程序,避免在不同平台使用相同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不在社交软件中传输敏感信息,主动购买个人账户资金安全类保险,加强个人移动支付风险防范意识。


  据悉,银联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近十万份,约七成被访者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样本覆盖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江苏、福建等全国34个省份(直辖市),高度还原移动支付人群现状,力求准确、真实反映中国移动支付人群的支付行为及安全意识,为持卡人与相关产业各方带来支付安全领域的趋势指引。(思维财经出品)


相关标签:
联发
竞争力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