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系公司或有意入主捷信
近日,多位医美行业人士向新流财经透露,捷信消费金融(以下简称:捷信)已经全线退出医美分期市场。
在这之前,其实捷信还是医美分期市场排名前三的玩家。
从这次的全面退出可以看出,捷信正在落地年初披露的转型计划。只是最近一年多的减员风波和业绩下滑,都证明了巨轮掉头的代价不小。
断臂求生
捷信进入医美分期市场的时间并不长,2018年才开展相关业务,彼时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玩家,不过捷信依靠强大的线下团队,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成为头部机构。
早在今年2月底,镭射财经曾报道,捷信医美分期市场全面冻结,待疫情结束后解冻。同时捷信内部还通知,冻结不代表工作的停止,工作人员仍需与商户保持沟通,学习如何监控B端风控、如何处理公关事件、追进各区域退货情况。
疫情影响下,线下流量骤减,医美分期市场按下了暂停键。不到半年时间,捷信就毅然选择了退出医美分期市场,果断“断臂求生”。
一位前捷信内部员工告诉新流财经,在全线退出之前,捷信部分地区的医美业务曾做过解冻,尝试重新开展,但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捷信的医美员工要么在家休息,要么转去其他岗位了。”上述人士透露。
平安系公司有意入主捷信?
捷信医美分期的全线退出,实际上已经早有预兆。
今年2月,一封来自捷信的内部邮件曝光,捷信CEO在员工内部信中表示公司转型之旅已经开启。2月26日,捷信还发布“2020-2023战略”宣布加速全面转型的步伐。
随后,捷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ALDI2.0业务模式调整,部分网点商户直接办单,逐渐淡化驻点人员工作,并计划今年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万名销售数量也将缩减6成。
同时,捷信的法定代表人、首席风险官、首席营销官等一系列高管发生变更,更加重视在线上获客、数字营销方面的经验人才。
2019年年末,捷信的净利润被一向以线上化运营为主的招联消费金融反超,多年来首次退居第二位。
“十万大军”的地推策略曾帮助捷信在中国迅速夺得线下分期市场的霸主地位,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监管压力增加和成本上升,捷信“重资产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亟需解决如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问题。
医美分期行业作为典型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利润薄、人力投入重的场景,被捷信舍弃也在情理之中。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捷信的净利润仅0.3亿元,较去年同期为2.93亿元同比下跌近90%。这其中有疫情的影响,也有捷信业务大规模调整的因素。另外,截至今年3月底,捷信在中国拥有的全职雇员仅剩3.1万人。
这次在“断臂”医美求生的同时,业内有传言称,中国平安现阶段或有意入主捷信,可能是通过平安消金之外的其他主体收购或者入股捷信,但目前这一消息并未得到证实。
去年,捷信上市的举动备受瞩目,但是短短几个月后,捷信又宣布取消上市计划。捷信官方解释,这是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公司资本充足,目前不需要通过上市来保持在各国市场的业务增长。
一位接近捷信的相关人士称,捷信上市或是为了避免被收购。
除了捷信外,近期行业内另一家头部医美分期机构任买科技也暂停了医美分期业务的放款。一位医美分期从业者向新流财经表示,医美分期机构停掉业务的主要原因多是利润低、风险也不稳定。
新流财经此前曾报道,当前医美黑户分期市场迅速扩张,包括多家的医美分期老玩家都在专为次级客户办理分期,利润惊人,“这个市场真正做优质用户的金融机构并不多了,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上述人士表示。
征战多年后,他似乎已对医美分期市场失去了信心,“要想做好医美分期,除非自己开家医院。”在他看来,捷信退出,是明智之举。
毫无疑问,捷信退出后,医美分期市场将释放一大部分市场空间。
“以上海医美市场为例,捷信和即科约各占30%的市场,度小满金融和其他玩家占据剩下40%市场。”上述人士分析到,少了捷信后,或要进行一轮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就看哪家能下手更快。
不过,医美分期领域上仍有新的玩家涌入。
今年新开业的平安消费金融的APP主页上显示了医美机构美莱的套餐和爱康国宾体检套餐的推广信息,用户在美莱线下商户消费时可通过平安消费金融办理分期;
曾经的线下理财巨头恒昌也将医美分期作为转型的方向,在恒生活APP的本地生活栏目内上线了医美相关的服务…
市场顽疾已经被先行的无数牺牲者开垦完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市场仍有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