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创易在线,原标题《谁的镜子:靠现金贷做到日本首富,日本消费金融巨擘武富士覆灭记》。前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相信经济...
本文来源创易在线,原标题《谁的镜子:靠现金贷做到日本首富,日本消费金融巨擘武富士覆灭记》。
前言: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相信经济会永远增长,正是这种对未来的信心,成就了股市、房市和个人信贷的持续增长,直到泡沫破裂,一地鸡毛。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企业,它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而生,曾经在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候成功上市,并一路将创始人送上了日本首富的宝座。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上市之时也是日本经济登顶之日,至此,日本开启了25年经济零增长之路。这家神奇的企业就是曾经的日本消费金融第一巨头“武富士”。
穷小子白手起家:
谈到武富士公司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曾经的日本首富武井保雄。
武井保雄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经历传奇。
武井保雄生于1930年东京附近的埼玉县深谷市,母亲是家小杂货店的店主。
中学时代正值“二战”后期,武井保雄辍学后,进入陆军飞行学校——日本的战争预备队。1945年“二战”结束,14岁的武井保雄和很多学生兵一样沦入失业大军的一员。
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他到处流浪,靠打零工艰难谋生。年轻时的武井保雄当过铁路职员,贩卖过蔬菜,摆过摊,也曾在黑市倒卖大米,并由此与日本黑社会关系密切。
饱尝世态炎凉的武井保雄发誓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出人头地。“如果留下很多钱,后人就会认为那个人多么伟大。”这是他常对友人说的一句话。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腾飞阶段,消费信贷悄然兴起,各种贷金公司大量取代典当行,成为居民借贷主流。
由于当时日本各大银行,信贷对象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对于小微企业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普遍不够重视,即使有相关的服务,要求也比较高,且手续繁琐。同时,虽然日本在1954年出台了《出资法》及《利率限制法》,但因执法不力,两部法律形同虚设。监管的真空,加上正规消费信贷渠道的缺失,给日本民间借贷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机会。各种小型消费信贷公司及其营业点遍布大街小巷。
1966年1月,36岁的武井保雄靠着在黑市倒卖大米所积累的资金,白手起家,在东京板桥区租借了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设立“富士商事”公司,办起小额贷款业务。
把钱贷给家庭主妇:
在公司的主营业务上武井保雄押宝在个人信贷业务上:“借给一个企业很多钱,不如借给很多人少量的钱。这样不但风险小,而且利润大。”对于为何个人信贷风险小,他是这么解释的“日本是经营信贷的良好国家。因为贷款人不管多穷,都会想着还钱。”
在客户选择标准上,武井保雄开创性的将放款目标锁定在日本的家庭主妇上,他认为“主妇的个人信用要比男人好”。并自制了一套衡量客户信用的直观方法:“不能借给不打扫厨房、厕所的主妇,而要借给孩子穿着干净衣服的主妇。”
在风控策略上武井保雄的方法也很奇葩。
早上10点开始,他就去住宅小区,观察小区内的各家阳台,看谁家的主妇在晾晒清洗干净的衣服,然后,以借用洗手间为名挨家挨户敲门,借机混进洗手间进行调查,以整齐干净的家庭环境,作为判定“能借能还”的依据。
很快,凭借着开创性的理念和独到的风控管理策略,武井保雄在竞争激烈、风险极大的民间借贷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且发展迅猛。
1969年,大阪几家大公司联合成立了日本消费金融协会,将用户借贷数据共享,将信贷业务中最大的隐患——多头借贷问题解决。有了数据共享的支撑,武井保雄的风控成本大为降低。
日本的消费金融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雏形为“百货店开展的按月分期付款服务”,主要推动者以零售企业和百货商店为主。进入6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日本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日本的消费金融开始急速狂飙。借着这股强大的消费金融需求浪潮,武井保雄在70年代完成了巨额的财富积累。
1974年,武井保雄将“富士商事”更名为“武富士”。外号为“日元商店”,意思为可以买卖日元的商店。
高额利润加铁腕管理终成日本首富
武富士筹措的资金利率一般是1.85%左右,但放贷的利率却高达29.2%。高额利润让武富士赚得盆满钵满。
在管理上,武井保雄推崇“独裁”和“铁腕”式管理。公司要求将武井保雄的照片陈列在公司及下属各店铺中间,职员上下班的时候必须对着照片鞠躬致意,大声背诵老板的名言警句。武井保雄在公司管理上喜欢大权独揽,从不放权。对高管及下属要求极严,稍有其理念不和或不满意者,武井保雄就会立马将其扫地出门。所以武富士的高离职率在日本金融界人人皆知。
但是,正是凭借着铁腕管理方式,武富士形成了一支业务”铁军“,在信贷领域一骑绝尘。
上世纪90年代,整个日本消费信贷市场,最后形成四大行业巨头:武富士、Aiful、Promise、Acom。而其中只有武富士是唯一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其他三家都有大公司背书,比如Acom和Atful背靠三菱财团,Promise属于三井住友财团。
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令日元大幅升值,银行利率降低,政府将大量资金用于公共投资和民生福利。日本的地价和股指开始狂飙,民众纷纷将积蓄用于金融投机和房地产。当时的日本醉心金融与地产,一个东京的地价甚至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是,随着股市和地产泡沫的相继破裂,消费需求渐渐成了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从90年代开始,日本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个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借着这股消费风潮,以武富士为代表的消费金融贷款公司走上巅峰。
而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带来了更大便利。
1993年,日本消费金融公司ACOM公司研发成功自动完成贷款申请和签约的机器,申请者只需在用户界面填写相关信息,中央信审机构通过摄像头跟申请人交谈,就可完成个人信用评分。对于爱面子的日本人来说,自助式借款的新机器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消费金融巨头们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快速审查、可随意借款和还款、保护借款人信息等手段,生意越做越大,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ACOM、Promise率先在1993年上市。
1996年,武富士公司在日本二板市场“佳斯达克”成功上市。此时,公司的个人消费放贷余额超过1万亿日元,成为日本个人消费信贷业最大的公司。而讽刺的是,这一年正是日本经济崩盘起始年,在经济崩溃的前一年1995年,日本的GDP总量达到了54491亿美元,而当时美国的GDP总量仅为76397亿美元,日本GDP占到了美国71.33%,日本经济达到了顶峰。从1996年开始日本经济从此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2019年,日本GDP总量为4.9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过了25年了,日本经济一直徘徊在5万亿美元左右没有任何增长。武富士公司的上市不仅成就了武井保雄个人辉煌,也见证了日本经济的登顶,这既是某种巧合,也是某种暗示。
而一年之后,最后一大巨头Aiful也成功上市。
1998年12月,武富士在东京证交所上市。
199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武井保雄以78亿美元个人资产荣登日本首富。
2000年3月,武富士在伦敦证交所上市。
2002年3月,武富士的放贷金额超过210亿美元,成为日本国内消费信贷行业霸主。
直到去世当年的2006年,武井保雄都稳居日本富豪榜第二的位置,仅次于软银集团的孙正义。
而整个日本消费金融市场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巨头挤破头上市,外资也纷纷登陆。截止到2006年3月,日本非银行贷款余额为41万亿日元,其中21万亿,是个人消费贷款。
”消金三恶“引来政府监管,武富士跌下神坛:
盛世之下,难掩黑幕。
在消费信贷的黄金时代之下,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消费金融源于民间借贷,长期以来消费信贷的年利率都在30%以上,明显带有高利贷性质。
而在日本民间,消费信贷公司的声誉普遍不佳,他们乘人之危,大举发放高利贷,并且大肆鼓励客户多头借贷,仅2005年,有5笔欠债以上的借款人达23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1.8%。
发迹前即有黑社会背景的武井保雄经常雇佣黑社会背景人士负责催收讨债。他们不仅向借贷人催收,甚至会上门恐吓威胁其父母、亲属进行催收。许多借贷者陷入债务危机后,在暴力催债下,离家出走、自杀以及逼良为娼的惨剧时有发生。此外,武井保雄还勾结贿赂官僚、警察人员,为其保驾护航。公司上市前,武井保雄就将部分股票转让给政治家、高级官僚等人,另外他高薪聘请离任的前大藏省银行局局长为公司董事,还重金请来退休的警察总监出任公司顾问。武井保雄与政府、警察和黑社会的关系,成为社会广泛非议的焦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重视不足加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严重缺位,导致日本消费金融从救人之急的无担保小额贷款逐渐引发成为“高利息、多头借贷、暴力催收”的“消金三恶”社会问题。
统计显示,2000年,近9000名日本人因经济问题自杀,约占自杀总人数的30%,当中很多人是因为还不起消费金融贷。消费金融问题激起的民愤越来越强。
伴随着20世纪末日本经济增速的放缓,不良贷款率增高,不当甚至暴力催收导致社会性问题频发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通过行政和立法等手段介入日本信贷秩序维护。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频繁出招,大力整治“消金三恶”。
2006年,修订后的《贷金业法》和《利率限制法》出台,
根据新规,通过消费金融贷款公司的贷款:
年利率上限调整至29.2%;
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年总收入的1/3;
在一家公司申请贷款50万日元以上(约合3.1万人民币),或者在多家公司申请总额超过100万日元的,借款人须提交还款能力证明。
为了满足利率上限,消金公司大幅收紧贷款政策。
但是,已培养起来的消费习惯,却很难及时调整。很多借款人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贷款,就转战地下,导致地下高利贷猖獗,负面新闻进一步爆发。
政策进一步收紧。
2006年,日本最高法院规定,年利率不得超过20%,并且,允许借款人向消金公司索要此前贷款中,利息超过20%的部分。
也就是说,之前收取的超过年利率20%的利息,企业还得吐出来,归还给客户。
第一巨头武富士,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按照法规,武富士需要退还的贷款利息是2万亿日元,约240亿美元,涉及借贷人约200万人。
同年11月10日,武井保雄因肝衰竭在东京家中去世,终年76岁。走完了其极富争议的一生。
“日本消费信贷之王”的离去,同样离去的,还有日本消费信贷的“黄金年代”。
除了武富士,2006年上半年,前四大消费信贷公司总共退还了利息650亿日元。
巨头们急于改革保命,消减广告支出,关闭门店,裁员等等,但都无法挽救一泻千里的颓势。
首先,家庭主妇、学生等无收入群体的贷款被大幅限制,客流量锐减。
其次,为了应对“索赔”,消金公司被迫引入“利息返还损失准备金”或“利息返回费用”,运营成本增加。
另外,为了符合法规要求,消金公司必须下调贷款利率,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当然,对消金公司冲击最大的,是返还过去多收的利息。
据日本金融服务协会数据,仅2006年至2010年,借款人已通过诉讼,追讨超过4.4万亿日元“超征利息”(约合人民币2724亿元)。
2006年开始,要求武富士返还多缴利息的客户蜂拥而至,公司经营每况愈下。
2009年底,武富士停止提供新的贷款。
2010年3月,武富士的贷款余额为70亿美元,仅为8年前的1/3,负债则超过50亿美元。
2010年9月底,武富士走到尽头。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10月29日,武富士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摘牌退市。
在严厉的政策监管下,第一巨头破产后,日本的消费信贷行业一蹶不振,从此没落了。
据日本金融厅的统计,2011年,日本金融消费贷市场规模锐减到12万亿日元,较2000年萎缩40%。
消费金融公司数量由2006年的1.18万家,减少到2016年的0.19万家,十年消亡80%。
从事消费金融公司贷款的人数,由2006年的171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9万人。
花旗、通用等外资企业也遭受重大打击,纷纷退出,直接造成海外银行对日本市场失去信心。
如果说日本的一纸法令造成了武富士的崩盘,不如说,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遇冷、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及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小额现金消费贷这个发动机再也无法有力驱动整辆马车,而与此同时,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无法让政府再坐视不管。
小结:
以武井保雄为代表的消费贷在日本已成为前尘往事,然而,在一海之隔的神州大地上,消费金融正呼啸而来,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名义,高举普惠金融的大旗,正在享受着资本的狂欢。这种小额贷款的模式在中国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叫“现金贷”。也许日本消费金融巨头武富士的传奇一生,能给国内众多数字金融企业有些许的启示。
虽然环境和国情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消费信贷行业演变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武井保雄和他的武富士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今天国内消费金融业务的各个巨头们扪心自问,有多少是嘴上喊着克制授信和普惠金融的口号,脚步还停留在对监管利率红线阳奉阴违、对次级贷款人群过度授信和利益的收割当中无法自拔。
再不回头,今天站在行业巅峰的任何一家消费金融巨头,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版的“武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