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进京赶考,有人辞官归故里,聚合支付行业已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近日,上海证监局官网发布《中金公司关于上海收钱吧互联网科技股份...
有人进京赶考,有人辞官归故里,聚合支付行业已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近日,上海证监局官网发布《中金公司关于上海收钱吧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辅导备案情况报告公示》(下称报告)。
来源:上海证监局官网
报告显示,中金公司于2020年12 月与收钱吧签订了《上海收钱吧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辅导对象)与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辅导机构)关于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与上市之辅导协议》。本次项目辅导于2020年12月开始。
成功上市后,收钱吧有望夺得“聚合支付第一股”的头衔。
公开资料显示,收钱吧成立于2013年6月,以移动聚合支付服务为主,合作伙伴包括中国银联、微信支付、支付宝、兴业银行、拉卡拉、众安保险等。
来源:收钱吧官网
目前,收钱吧已完成了多轮融资。2015年5月获得PreAngel的A轮投资;2015年12月获得考拉基金、易一天使的3000万A+投资;2016年10月获得老鹰基金的Pre-B轮投资;2017年4月获得灏源资本的B轮投资;2019年1月获得中金佳成、恒生电子的战略投资;2020年8月份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曦域资本、考拉基金、灏源资本。
以收钱吧为代表的聚合支付行业,介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户之间,向商户提供可受理多个支付平台付款申请的“一码通”服务。
该行业崛起于2016年,一方面受益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给予的服务商补贴,帮助其拓展商户资源,获取其反馈的商家收款流水返佣;
来源:支付宝
另一方面,央行2017年发布《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聚合支付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利好,将聚合服务定位为外包服务机构,鼓励收单为特约商户提供“聚合支付”服务,鼓励其服务创新,持续改善特约商户支付效率和消费者支付体验。
就服务对象来看,聚合支付以线下商户为主,特别是对于高频、小额移动支付的零售、餐饮类商户。谁坐拥足够多的线下商户资源,谁才能在用户、消费场景上占优势。
其中,收钱吧为行业佼佼者,占据较多市场份额。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聚合支付行业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聚合支付渗透的商户数量为2307万家。到2020年约为2692.3万家。而收钱吧官网显示,其服务对象涵盖400万线下实体商家,约占14.86%份额。
来源:艾瑞咨询
值得注意的是,聚合支付行业的商户黏性更高。形成固定收款习惯后的商户,已经与聚合支付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其他新玩家的短期0费率或高额补贴打法下,改变合作对象的动力明显不足。
在这方面,收钱吧、通联支付、钱方好近、哆啦宝、武汉利楚、盒子支付、云收单、Ping++等占据先发优势。
在此基础上,去年4月,翼支付针对旗下钱到啦推出补贴政策,主打0手续费的做法,对于打开聚合支付市场、撼动收钱啦等头部企业地位的效果有限。
凭借400万家线下商户,收钱啦在流量端具备优势地位,日均服务0.32亿人次,累计服务200亿人次。
来源:收钱吧官网
对于收钱啦来说,真正的对手是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创建或收购聚合支付企业,来抢占线下商户市场,进而拓展自身用户规模,掌控消费数据以后,提供新的增值服务。
毕竟,来自稳定客户群体的交易费率收入,仍是聚合支付服务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该业务收入占比过大,显然凸显出“聚合支付第一股”盈利模式单一,资本市场认可度偏低。
在交易手续费基础上,延伸出向商户提供的营销、店铺管理、会员服务、金融理财、贷款等增值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商业广告、内容电商、充电宝、理财借贷等增值服务,流量延展性越强,资本想象力越大,更可以讲好从流量到品牌乃至生态的资本故事。
来源:通联支付官网
而这些增值服务,已经成为聚合支付企业的标配,不仅稀缺性低,而且趋于同质化。这也使得企业的资本故事好讲,但不好实现,因为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原本丰满的资本故事势必会挤出泡沫,甚至有烂尾乃至破灭的可能。
更何况,聚合支付行业还面临着来自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降维打击,或将伤害行业的基础和未来。
央行2019年9月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而凭借二维码不互联、不互通成长起来的聚合支付服务商,面对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开展后,条码支付的统一标准的进一步推广,不同支付码之间人为壁垒的打破,其坐拥的数百万商户资源、数亿次服务人数优势将被瞬间瓦解,自身地位也会变得可有可无。
来源:钱方好近官网
面临这一挑战的,不光收钱吧,还有钱方好近、通联支付、拉卡拉商务、上海简米、哆啦宝等头部聚合支付服务商。其中,抢先上市的企业,或许能凭借所谓“聚合支付第一股”的头衔,获得抵御寒冬的资本储备,最终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