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少用户对政策存在错误理解,一些不良中介便借机混淆视听。
2023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到“满足相关条件的信用主体均可按要求申请信用信息修复”,《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执行。
而这一则旨在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暖企纾困、利国利民的消息,却在与政策存在本质区别的个人贷款圈子炸开了锅。因不少用户对政策存在错误理解,一些不良中介便借机混淆视听。笔者发现,有房屋中介也误读了文件,在朋友圈发布的营销文案里称“此前有失信行为,还上需五年恢复,现在三个工作日就可以!”
但实际情况是,《办法》中提到的信用信息修复不等于 “征信修复”, 根本不存在“征信修复”的概念,需明确区分两者不同,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已经辟谣。作为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持续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再次向广大用户提示“征信修复”等骗局的风险。
信用修复不是“征信修复”,多地发文辟谣
提到“信用”、“征信”等字眼,普通人第一反应往往是个人征信的具体情况,这也难怪《办法》会被误读。
作为真实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个人征信报告,是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征信中心获取的服务。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征信系统(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信息。而央行征信中心是征信系统的专业运行机构。
在个人征信报告中,央行征信中心如实、客观记录个人信息主体的信用表现,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概要、信贷交易信息明细、异议标注及查询记录等八部分。其中,信贷交易信息明细是信用报告的核心内容,反映个人信息主体在信贷领域的当前负债、近5年的历史还款记录、或有负债以及获得的授信情况等,帮助报告使用者全面了解个人信息主体在履行信贷合同时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信用卡或贷款有逾期未还记录,或者有欠税记录、强制执行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等,相关信息就可能被从业机构上报给央行征信中心,进而可能体现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在办理进一步的信贷业务时就会受到影响。
不难发现,“个人征信”“个人信用报告”等关键词,都与央行征信中心密切相关,归央行管。无论是个人征信报告的查询、提出异议,还是从业机构报送个人征信信息,都要与央行所属机构打交道,与发改委并无关系。
在《办法》的适用范围上,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办法》主要针对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网站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上公示的失信信息,包括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等。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凡出现在以上平台的信息,均适用于《办法》。
但信用信息修复绝不是征信修复,工作人员介绍称,《办法》所涉及到的信息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管理,个人征信是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服务,相关信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
除了发改委,各地金融监管部门也对《办法》的误读问题进行辟谣。
据中新经纬报道,央行征信中心客服人员表示,发改委出台的办法指的是“信用信息”,不是央行征信中心的征信报告。“信用中国”网站客服人员则表示,办法针对的是企业的行政处罚修复,与个人没有关系。
据扬州日报,央行南京分行也发出专门发出提醒,征信中心的征信报告客观、如实反应个人或企业履行信贷合同的相关情况,征信不良信息是对其违约行为的记载,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银行等信息提供者,均无权随意更改、删除征信报告中真实、准确的逾期信息。所以,征信修复不可信。
明辨“征信修复”骗局,捷信多次提示风险
《办法》引发的误读如此泛滥,其实与近几年不法分子从事的“征信修复”、“洗白征信”等骗局密切相关。
由于消费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征信异议”就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通过混淆“征信异议”和“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的概念,他们宣称可删除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息、“美化”征信报告,唆使用户委托其办理征信投诉、举报等事项,从中非法获利。但这些非法行为,不仅损害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还严重扰乱了征信市场秩序,对社会信用环境建设造成危害。
在多个案例中,不法分子往往以注销网贷账户之名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诈骗钱财;也可能借“恢复征信”的名号,套取个人信息后转移金融资产;或以办理贷款、修复征信为名收取查询费、手续费等。
但实际情况是,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多次强调,不存在“征信修复”,任何人无权随意修改、删除征信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未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对于相关骗局,相关部门已经多方联动和打击,保护居民财产安全,并提示广大用户切勿上当。
而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机构,捷信一直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重点,多次向消费者进行征信相关科普宣传,提升消费者对征信相关骗局的警惕性,以及通过合法合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让金融服务更安全便捷地为消费者的生活赋能。
面对“征信修复“相关骗局,捷信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不法分子的行为,应做到“六不”——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不扫码、不点链接、不接未知电话;“两问”——主动问公安机关、主动问人民银行;“四不信”——征信洗白、逾期铲单、征信修复培训、征信修复代理等四类营销不可信。
捷信也在此提醒用户,无论用户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还是认为自己的征信合法权益被侵害,均可以向金融机构或央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或投诉,相关业务均为免费。
同时,为保障个人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征信环境,捷信提醒用户,切记个人征信是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珍惜和维护个人信用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应定期关注查询自身征信记录,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要养成理性消费习惯。如有信贷记录,务必按时足额还款,保证良好的信用记录。
延伸阅读